本报讯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汪品先介绍,明年年初,我国首个海底观测站的实验点将布设在舟山群岛海域。具体布设在大小洋山岛等重点海域。
海底观测站相当于一座海洋气象站,由于观测点处于海底,因此不受海洋风浪等干扰和限制,可清晰地了解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探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目前,日本已布设了海底观测站,依靠这些设备,日本已能做到提前7秒预知海底地震。
据了解,一根长度为1000米的特殊光缆将于明年投放在舟山群岛海域,深度为30米~50米,距离上海不过20公里。这根光缆将连接大量的实验设备,对海温、浊度等进行观测。虽然实验光缆仅1000米,造价却高达200万元。目前,工作人员已完成光缆与设备的接驳调试,只等下海。这将是我国深海观测站的第一步。
当在大小洋山岛海域海底观测站观测成功后,还将在舟山群岛的花鸟岛附近进行进一步布点设置观测站。以后,我国未来的深海观测点将率先在舟山海域形成覆盖,然后推广至渤海、黄海等我国其他海域。一旦我国的海底观测站形成有效联网,那么我国的海底观测实力也将跻身世界水平。
(黄银凤 陈抒怡)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