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统筹兼顾下的经略海洋

来源:郑明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6:26 
(一) 陆海统筹的方针

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中要求发展海洋等产业;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要求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要求"保护水资源";在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要求"深化沿海开放";在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中强调"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要求"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号召"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实现。"

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的政治工作报告中,对发展海洋科技,实施航运、港口、水利工程、搞好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水产业、保护水资源、调整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支持海峡两岸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台海和平,保护我国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权益等都有明确阐述。

所有这些字里行间的"海"与"水"字,充分反映出中央领导在统筹全盘工作中对海洋和水的关注和兼顾。这是进入21世纪海洋新时代极有特征的转变--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都要陆海统筹。

(二)陆海统筹的实施与探索开拓

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在2008年4月22日第39个世界地球日报告《认识地球和谐发展》中专门提到"必须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发展海洋经济。海洋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空间。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多公里,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这些"蓝色国土"是我们的资源宝库。要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健全规划,完善法制,切实加强海域和海岛的使用管理,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他响亮地首次提出"要构建中国完整的’上天、下海、入地’科学技术体系,解决我国资源、能源、环境和灾害等问题。"这是中国官方在地球日公告或宣言中不仅就地球谈土地,而是首次提到海洋,而且作出如此全面系统的阐述,是极其具有开创性的举措!

农业部孙政才部长在2008年4月25-28日亲自乘坐渔政船到西沙群岛巡航调研祖国南海渔业生产和渔政管理情况,他登临海岛访问渔船、渔民,慰问海军守岛官兵,研究渔政职工工作生活问题。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国渔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有作为的南沙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南海工作的方针政策,为保护渔民利益,维护渔业生产安全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再立新功。
两位部长是负责领导本部门全面工作的同志,在中央狠抓三农、强调科学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能亲自号召高度重视海洋,亲自巡航调研南海渔业的实践,是具有率先示范贯彻陆海统筹方针的现实和深远意义的,足以发人深省。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2008年初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发布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其中提出规划目标是:"十一五"期间,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继续完善;海洋公益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11%以上;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海水利用对沿海缺水地区的贡献率达到16~24%。

2008年2月22日,国家海洋局发展战略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2007年度《中国海洋发展报告》一书首发仪式。这是我国第一部面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全面报告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科学性权威性的海洋国情咨文报告,是一次重要的创新和尝试。全书共19章,30万字,全面论述我国海洋发展的国际环境、法律与权益、经济与科技、环境与资源、政策与管理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介绍海洋在我国实施"建设小康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可为国家高层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国家海洋局的实践,以公开透明的形式,为所有政府涉海部门及社会公众乃至世界提供了共同研究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科技与经济、弘扬海洋文化等方面工作,并实施陆海统筹方针的基础信息与条件。

(三)弘扬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

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在十七大以后多次会议上提到要"努力推进以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为核心的海洋文化建设",并在2007年12月7日亲自主持召开我国首届建设传承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孙局长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海洋事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并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方略。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对增强海洋意识、加强海洋宣传十分重视。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大力建设、传承和弘扬海洋文化,进一步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海洋,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促进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强调"努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和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文化体系,为促进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他还具体提出要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有"抓好海洋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海洋文化品牌,弘扬优秀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海洋传统文化……"

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吉同志也到会讲话,指出"虽然目前海洋文化在文化部门还没有一个专业领域加以关注,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海洋局以及全社会对海洋文化越来越重视。"他呼吁"海兴国强民富,海衰国弱民穷。面临已经到来的海洋世纪,让我们共同了解海洋、关心海洋、建设和弘扬海洋文化,让海洋更好地造福人类。"

这两位领导从海洋、文化两个层面,提出弘扬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的任务,来贯彻中央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号令,是非常及时的,得到广泛的相应。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杨国桢教授在参加上述研讨会上就发表了"构建具有鲜明民族性和世界先进性的海洋文化体系"论文,其中建议"要以本土传统海洋文化精华为依托,要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强调"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受到传统农业文化的压制,造成扭曲以至屈从,但掩盖不了海洋文化的探索、创新精神。"他以明代两郑经略海洋为例来具体说明:"郑和下西洋是朝贡贸易的逆向形式,传播’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固然反映明朝统治者以’天下共主’抚绥外国的心态,但其合理的内核充分体现出友好交往、和谐海洋、和谐世界的文化内涵,为创建和谐社会理论所借鉴。""郑成功以海为家,通洋裕国,虽是历史上’中国大陆实体完全转向从事海洋贸易的唯一例证’,但他顶住’何必与红夷(荷兰)较雄雌于海外’的非难,’生既非智,死亦非忠’的指责,毅然收复台湾,保住中国通向大洋的穴位,为今日海洋强国战略奠下历史基础,连同他留下的海洋传统文化精神,给予任何高度的评价,都不为过。"杨教授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弘扬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来具体点评就是重要的响应。

(四)人文奥运中的舟船文化内涵

奥运火炬传递始于2008年4月1日。北京日报的通栏标题是"圣火今晨丝路启程,西出阳关遍故人"。大家都明白,圣火传递将经历有辉煌历史的陆海丝绸之路上许多古城名港。而令人振奋的是各国各地人民把圣火传递方式多样化,没有停留在陆路上奔跑,而是用车、马、骆驼、轮滑……陆上方式,特别是弘扬海洋、江湖以及舟船文化与人文奥运别有特色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掀起了水上传递令人耳目一新的一幕。在圣火传递到第2站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就在横跨欧亚大陆的海峡间,采用海峡轮渡来安排奥运火炬手作水上圣火传递。在第4站英国伦敦闻名于世的泰晤士河上则以水警快艇再次为奥运火炬手作了水上圣火传递。在第7站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则在海军小艇护卫下,用划艇由帆船名将担任奥运火炬手在水上进行圣火交接,实现了水陆两栖传圣火。在第9站阿曼马斯喀特,则圣火传递起跑于曾以风帆远航中国广州的仿古阿拉伯帆船"苏哈尔"号中心广场。在第15站澳大利亚堪培拉市以奥运比赛标准的8人划艇穿越格里芬湖实施水上圣火传递。在第20站香港,圣火在世界历史上首次乘龙舟航渡。由香港著名女游泳运动员高举奥运火炬挺立于一号龙舟船头,开始实施1200米约9分钟的航程。这时两岸一片"加油"声,有8艘龙舟、3艘赛艇在组成箭头型的编队左右护卫启动航行;刚航行一半,龙舟队开始变换队形,殿后的6艘龙舟在加急的锣鼓声中加速,显示中华民族传统赛龙舟的竞渡风貌,为即将上岸的奥运火炬手鼓劲造势,场面十分热烈。在第21站澳门,圣火再次登上龙舟,并在4艘龙舟编队护卫下,跨越西湾湖,再次把奥运火炬传递融入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中国港澳同胞传承中华舟船文化对人文奥运做了既有古老传统又有时尚特色的开创性诠释与实践,为我国境外圣火传递做了漂亮的小结,又为境内圣火传递做了传承和创新结合的示范。让我们拭目以待,在我国构建海上丝路有悠久历史的几个港城和沿海沿江各城市圣火传递中还将会有什么弘扬海洋、江河文化特色的举措呢?!说不定某些傍湖依河的内陆城市倒会爆出一些舟船文化的火花来,为人文奥运增光添彩呢!!

8月6日将在北京通州区的奥运火炬传递方案中就可能演出这么一场以中华传统仿古帆船,在闻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上实施水上传递圣火的压轴好戏。届时京杭大运河通州段运河宽阔的水面上将出现一艘仿清代"安福舻"型皇家帆船,二艘仿清代漕舫帆船,三艘仿清代漕运帆船的编队,簇拥护卫着奥运火炬手沿着大运河旁象征所流经的十七个历史名城的亲水平台与地面石雕,还有高耸的蛟龙麒麟、潞河帆影、鱼跃潮涌等立体雕塑,缓缓驾帆航行,实现古代华夏文明恢弘气势。把北京人文奥运在赛事开场之前就演绎得淋漓尽致是可能的,对我国文化建设上贯彻陆海统筹方针应该也是有利的。当然还有待于许多组织、技术、安全环节方面的周到安排和决策。

(作者系海军装备技术部原部长,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普陀潮顾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