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兴舟楫之便、渔盐之利”就成为中华民族祖先们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发轫。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令人神往的海洋文化。当前,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随着海洋事业的全面推进,传统的海洋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谐海洋成为海洋文化的主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确保海洋可持续发展则成为构建和谐海洋的重要内容。
一、海洋文化新时代特征是和谐海洋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分析,海洋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漫长历史阶段中形成的上层建筑,它建立于海洋经济技术基础之上,反之又以思想意识的形态影响海洋科学技术与开发利用。因此,海洋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其内涵蕴藏着人类与海洋相处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都取决于它。”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海洋物质活动,就有什么样的海洋精神文化,海洋文化的特征取决于海洋生产力水平。传统海洋文化中探险、重商、开拓等特征,无不与近代航海时代、海上贸易与海上争端的出现相暗合。
21世纪初,海洋开发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程度,当代的海洋文化反映出的是当今海洋活动范畴。仅从海洋经济来看,海洋产业已经成为门类齐全、产值较高的新兴产业,而不再是简单的几种传统海洋产业的组合。由于各类海洋产业之间具备其自身技术特色和发展规律,也就不断赋予海洋文化以新的内涵。海洋文化在不断发展充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即如何将不断丰富的海洋文化新特征、新规律合理地组合在一起,甚至如何协调海洋经济技术进步带来的某些负面效果。例如,不同海洋产业之间如何协调发展、避免冲突,如何消除海洋开发中出现的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等新问题,这些都给海洋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新课题。于是,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文化的特色,诸如开放、冒险、重商、探索、宏远等以外,还需要赋予海洋文化以新的时代特征,即多元化、兼收并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构建和谐的海洋文化。
党中央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统一的社会。和谐海洋文化以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事业全局,在海洋活动中运用和谐的理念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把握海洋事业协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实现人与海洋生态、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各类产业与各个海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多层次推动海洋领域的制度建设和管理。
二、保护海洋生态是和谐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管辖海域辽阔,海岸线长,岛屿众多,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较为丰富的国家。海洋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从和谐海洋的观点来看,当前海洋生态面临着许多不和谐的问题:海洋生态面临巨大压力,海洋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海洋开发强度日益加剧和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海洋开发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对遏制生态整体恶化趋势采取了各种措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政策,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也将“生态海洋”作为海洋管理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和谐海洋的理念对海洋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单纯的以开发、扩张、追求商业利益的传统海洋文化观应该进一步改进,增加保护生态、科学发展、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将保护海洋生态作为和谐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以和谐海洋文化推动海洋生态保护
在海洋活动中,人类和海洋相互依存,彼此之间共生共荣、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相互促进。海洋生态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基础,海洋生态保护的灵魂就是人与海洋相和谐,一切影响海洋生态的行为首先都应以这一灵魂来统领。为了确保人与海洋相和谐,必须对人类开发海洋的活动进行科学合理部署,构建出和谐海洋的生态保护总体思路,实行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探索创立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海洋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多元性和多样化,而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目标也是维持海洋生态的多样性,因此海洋文化多样化与海洋生态多样性不谋而合,可以相互借鉴。海洋文化特征之二是创新和进取精神,海洋生态保护也要发扬创新精神,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海洋开发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海洋文化特色之三是开放与交流,在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中尤其需要以开放交流的观点构建良好的氛围,为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提高公民的海洋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建立广泛联系和沟通。
总之,我们要通过人与海洋相和谐的海洋文化建设,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生机盎然的生态海洋。(作者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
一、海洋文化新时代特征是和谐海洋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分析,海洋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漫长历史阶段中形成的上层建筑,它建立于海洋经济技术基础之上,反之又以思想意识的形态影响海洋科学技术与开发利用。因此,海洋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其内涵蕴藏着人类与海洋相处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都取决于它。”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海洋物质活动,就有什么样的海洋精神文化,海洋文化的特征取决于海洋生产力水平。传统海洋文化中探险、重商、开拓等特征,无不与近代航海时代、海上贸易与海上争端的出现相暗合。
21世纪初,海洋开发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程度,当代的海洋文化反映出的是当今海洋活动范畴。仅从海洋经济来看,海洋产业已经成为门类齐全、产值较高的新兴产业,而不再是简单的几种传统海洋产业的组合。由于各类海洋产业之间具备其自身技术特色和发展规律,也就不断赋予海洋文化以新的内涵。海洋文化在不断发展充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即如何将不断丰富的海洋文化新特征、新规律合理地组合在一起,甚至如何协调海洋经济技术进步带来的某些负面效果。例如,不同海洋产业之间如何协调发展、避免冲突,如何消除海洋开发中出现的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等新问题,这些都给海洋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新课题。于是,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文化的特色,诸如开放、冒险、重商、探索、宏远等以外,还需要赋予海洋文化以新的时代特征,即多元化、兼收并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构建和谐的海洋文化。
党中央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统一的社会。和谐海洋文化以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事业全局,在海洋活动中运用和谐的理念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把握海洋事业协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实现人与海洋生态、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各类产业与各个海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多层次推动海洋领域的制度建设和管理。
二、保护海洋生态是和谐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管辖海域辽阔,海岸线长,岛屿众多,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较为丰富的国家。海洋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从和谐海洋的观点来看,当前海洋生态面临着许多不和谐的问题:海洋生态面临巨大压力,海洋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海洋开发强度日益加剧和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海洋开发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对遏制生态整体恶化趋势采取了各种措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政策,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也将“生态海洋”作为海洋管理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和谐海洋的理念对海洋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单纯的以开发、扩张、追求商业利益的传统海洋文化观应该进一步改进,增加保护生态、科学发展、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将保护海洋生态作为和谐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以和谐海洋文化推动海洋生态保护
在海洋活动中,人类和海洋相互依存,彼此之间共生共荣、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相互促进。海洋生态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基础,海洋生态保护的灵魂就是人与海洋相和谐,一切影响海洋生态的行为首先都应以这一灵魂来统领。为了确保人与海洋相和谐,必须对人类开发海洋的活动进行科学合理部署,构建出和谐海洋的生态保护总体思路,实行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探索创立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海洋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多元性和多样化,而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目标也是维持海洋生态的多样性,因此海洋文化多样化与海洋生态多样性不谋而合,可以相互借鉴。海洋文化特征之二是创新和进取精神,海洋生态保护也要发扬创新精神,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海洋开发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海洋文化特色之三是开放与交流,在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中尤其需要以开放交流的观点构建良好的氛围,为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提高公民的海洋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建立广泛联系和沟通。
总之,我们要通过人与海洋相和谐的海洋文化建设,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生机盎然的生态海洋。(作者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