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海:即将消失的北方风景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6:44 

当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三日和六月十三日来临,我国北方沿海的渔民们就会燃起祭海祈福的香火。现在,钢铁渔轮逐渐代替了原始的木头舢舨,而流传了千百年的祭海风俗也正在演变和消失……

祭海,中国北方沿海地区民间祭祀活动的统称。其中包括农历正月十三日祭拜海神娘娘,六月十三日祭祀龙王爷。

当我开始探究海洋文化的时候,我对祭海产生了疑问。海的子民们拜祭的自然之神究竟是谁?龙王爷,还是海神娘娘?按照民间的说法,有的人说是龙王爷,理由是龙王爷掌管着大海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大海统治者的象征,它是雄性,它能给人带来力量,能给予人收获和富足的生活,但也给人们带来恐怖和灾难,它的手下还有风神、雷神、电神和雨神。出海打鱼的人最怕的就是风雨雷电,所以,他们要祭的神就是龙王爷。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祭海拜祭的神是海神娘娘。海神娘娘是女性,她给予人们平安佑护,是美好和善良的化身,祭祀她是出于祝福和希望。

祭海究竟起源于哪朝哪代,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说到祭海,不得不回顾历史。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那一艘艘三桅的大风船停泊到岸边的时候,人们经常能看到船上除了闯海的汉子之外,肯定还有一个身穿红色裤褂的十来岁的男孩子。他是谁?他就是香童,在船上专门负责天天为海神娘娘上香的那个孩子。而每天给海神娘娘上香,就是最常见的渔家祭海习俗。我问过许多老人,为什么非要让一个孩子给海神娘娘上香?老人们说,孩子的心性纯洁善良,他上香灵验。

如今,那一艘艘三桅的大风船越见越少,当大马力的推进器代替了原始的风帆,当现代化的卫星导航仪代替了古老的罗盘,当那钢铁渔轮替换了木头舢舨,人们几乎要异口同声地说,从前的那些传统风俗就快灭绝了,就快消失了。

大海中的“神灯”

正月十三日祭海活动最为隆重的一项,就是放海灯。海灯漂在海面上就好像撒下了无数颗金黄色的星星,也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

说起海神娘娘,无论你到了海边哪个村庄,都会有人给你绘声绘色地讲起她的故事,好像同样的故事在每个村庄都发生过。我做过考证,所谓的海神娘娘就是打鱼人自己塑造出来的偶像,她是从民间传说当中诞生出来的。传说中的海神娘娘是一位美丽贤惠、勤劳善良的渔家女,她的丈夫在出海打鱼时遇到了风浪,葬身大海。从此以后,这位渔家女只要遇到风雨雷电,遇到海面上涌起了大雾,她总是要手提一盏红灯笼站立在高高的山坡上,为那些在迷雾中找不到方向、回不了家的闯海汉子们指引航向。在祭海活动祭祀的诸多神仙当中,海神娘娘应当是一位主角。

农历正月十三日,是祭祀海神娘娘的日子。旅顺口的龙王塘、羊头洼年年正月十三日的祭海活动,如今已经成了一个节日。到了这一天的下午,许多城里的人也纷纷地赶到了龙王塘,等待着观看这里的渔民在黄昏时搞的祭海活动。冬天的白天短暂,下午四点多钟的时候,天色已经黯然了下来。这时,三三两两的人们朝着海边走来了。他们的手里拿着香纸,拿着烟花爆竹,有的人手里还拿着一条条扎好的小船。黄昏一到,身穿北方传统服装的人们擂响了锣鼓,扬起了幢幡与各色旗帜,鼓乐齐鸣的同时,也响起了震聋发聩的鞭炮声。正月十三日祭海活动最为隆重的一项,就是放海灯。天色黑下来的时候,有的渔民们在一条条小木船上点亮了蜡烛,有的抬出一艘艘点缀着五颜六色电子灯具的小船。他们将小船轻轻地推进大海里,小船朝着大海的深处漂去了,海面上风平浪静,在灯光的照耀下,海面上好像撒下了无数颗金黄色的星星。更让人惊诧的是,那一个个五彩缤纷的烟花也武装到了船上。小船亮晶晶地朝着大海深处漂去的时候,一束束火树银花在海面上绽放了。夜空被映红了,映绿了,映紫了……天海之间变成了一片仙境。来祭海的年轻人好像只是完成一项任务,他们像做游戏一样轻描淡写。而老人们则不同,他们极其认真而虔诚,当海灯朝着大海深处漂去的时候,他们的嘴里念念有词。我想,老人们一定是在向海神娘娘诉说着保佑他们船头无浪之类的吉祥话。我问一位长者,为什么要给娘娘送灯呢?长者认真地说,海神娘娘惟一的祭品就是灯,我们给她多送几盏灯去,让娘娘也好为平民百姓多做些好事……人们欢呼着,与那锣鼓声、与那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最为自然的民俗交响曲。那场面,让人兴奋,让人感动,让人沉醉。我想,如果海神娘娘在天有灵,也不知她会有何感想。因为从前的祭海活动如今已经让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给改变了,挺庄重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俗传统演变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招商引资的形式。国内外的客商来了,四面八方的人也涌来了。海滩上拥挤得人山人海,古老的与现代的、文明的与原始的,不伦不类地融合在一起,碰撞出一幅火爆热烈的画面。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