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工程建设应注重保护海洋渔业环境
来源:山东靖海集团有限公司 向为远 王兴章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7:01
随着我国沿海渔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海洋渔业工程的规模化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洋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海洋生物资源和人民生命健康日益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在渔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积极采取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工程措施,已成为海洋科技工作者和决策人高度关注的问题。为开发海洋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沿海地区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遏制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繁发生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所带来负面影响,加强对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生物资源、海水流向、潮流规律等后遗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着重从海洋环境的变化和陆源环境的变化入手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特殊性和普遍性,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措施。
重视研究海洋环境变化后的规律
由于在海滨建立了各类船舶修造的设施,如船坞、挡浪坝等,都要引起各种海洋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一系列的变化。揭示诸种因素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机制,以应对新的海洋环境所带来的新的变化,是当前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此外,近年来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也严重威胁着日益恶化的海洋环境。因此,除了建立海洋水质监测机制以外,还应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并应作为一个长期的日常工作,逐步对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做好研究工作。
为了比较准确无误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利用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这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有了这些设备,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比如山东省荣成市历来对海洋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视的,从古到今一直是蓝天、碧海、沙滩(海滩)三位一体。但如果在有限的海岸带上建立了大型海洋工程,那么势必造成蓝天、碧海犹在,但沙滩或海滩没有了,没有了沙滩海滩,潮汐就要起变化,涨潮落潮的时间长短、潮流、潮差、潮位等自然现象就要改变。自然现象一变化,海洋资源、海洋生物就跟着起变化。就是说,该有潮流时,而现在没有了;该有洄流时,而现在改变方向了。这势必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应急反应。因此,如何应对自然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资源、环境、生物的变化,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任务。
关注陆源环境变化后的规律
建立大型海岸工程,很多厂房、设备都要建立在海边上,建立在填海工程的新地面内,而这些厂房、宿舍、船坞及其他设施,都会形成新的海洋陆源环境,同时也会形成新的陆源污染源。
沿海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而一旦遭到破坏,其残留物和分解物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七八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因此,对陆地环境变化后的规律性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将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与建造新的海岸工程前,要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这些都必须在建设之前进行可行性、可能性研究。
渔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及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和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及海底工程,香港、日本等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1999年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不可逆转,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采取措施,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海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同步进行,以避免海洋环境恶化,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因为海岸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生态平衡,影响海滩的冲淤变化,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海洋工程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居民的迁徙和海岸带的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都要作为今后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课题,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客观规律和真实情况,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其研究成果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重要依据。
如何在渔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积极采取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工程措施,已成为海洋科技工作者和决策人高度关注的问题。为开发海洋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沿海地区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遏制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繁发生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所带来负面影响,加强对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生物资源、海水流向、潮流规律等后遗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着重从海洋环境的变化和陆源环境的变化入手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特殊性和普遍性,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措施。
重视研究海洋环境变化后的规律
由于在海滨建立了各类船舶修造的设施,如船坞、挡浪坝等,都要引起各种海洋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一系列的变化。揭示诸种因素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机制,以应对新的海洋环境所带来的新的变化,是当前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此外,近年来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也严重威胁着日益恶化的海洋环境。因此,除了建立海洋水质监测机制以外,还应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并应作为一个长期的日常工作,逐步对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做好研究工作。
为了比较准确无误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利用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这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有了这些设备,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比如山东省荣成市历来对海洋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视的,从古到今一直是蓝天、碧海、沙滩(海滩)三位一体。但如果在有限的海岸带上建立了大型海洋工程,那么势必造成蓝天、碧海犹在,但沙滩或海滩没有了,没有了沙滩海滩,潮汐就要起变化,涨潮落潮的时间长短、潮流、潮差、潮位等自然现象就要改变。自然现象一变化,海洋资源、海洋生物就跟着起变化。就是说,该有潮流时,而现在没有了;该有洄流时,而现在改变方向了。这势必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应急反应。因此,如何应对自然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资源、环境、生物的变化,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任务。
关注陆源环境变化后的规律
建立大型海岸工程,很多厂房、设备都要建立在海边上,建立在填海工程的新地面内,而这些厂房、宿舍、船坞及其他设施,都会形成新的海洋陆源环境,同时也会形成新的陆源污染源。
沿海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而一旦遭到破坏,其残留物和分解物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七八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因此,对陆地环境变化后的规律性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将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与建造新的海岸工程前,要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这些都必须在建设之前进行可行性、可能性研究。
渔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及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和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及海底工程,香港、日本等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1999年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不可逆转,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采取措施,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海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同步进行,以避免海洋环境恶化,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因为海岸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生态平衡,影响海滩的冲淤变化,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海洋工程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居民的迁徙和海岸带的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都要作为今后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课题,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客观规律和真实情况,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其研究成果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