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已久的深海,我来了!

向往已久的深海,我来了!

来源:邓希光   发布时间:2015-05-20 15:53:32 

7月19日 晴
今天是个难忘的日子,它在我的记忆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总指挥的一声令下,我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与潜航员傅文韬、张同伟一起开始了我的第一次深海地质考察。
此次从下水到返回甲板用了11个小时,其中在海底近底考察5小时,观察到海底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和生物种类。刚下水时,水面温度为35℃,到达海底时温度降到了7℃,让我有种从酷夏来到初冬的感觉。
下水后,经过近3个小时的航行,我们来到了第一观察点。近距离看到的深海画面令人震撼,这也是我从事大洋科考9年来经常从海底摄像、可视化抓斗、可视化浅钻中看到和向往的海底。当时我有种想冲出潜水器的冲动,想象着能像陆地地质考察那样,用放大镜观看样品,用地质锤敲打岩石。但现在,这些都无法实现,只能远观,不能触摸。
潜航员傅文韬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为了使我能更清晰地观察地质现象,更真切地感受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他们便就地展开了土工原位测量系统试验工作。在他们忙于开展试验的时候,我也开始慢慢观察起此地的地质现场,并将此处的地质现象与“海洋六号”船2012年和2013年在采薇海山调查时所得到的地质现象进行对比和相互印证。
不知不觉中,1个小时过去了,土工原位测量系统试验完成,1个插管沉积物和8升近底海水的取样工作也顺利结束。潜水器启动后,我也回过神来,开始路线调查作业。不料潜水器却突然出现了通讯故障,为了保障测深侧扫工作的高质量,我们请示指挥部后,决定将在后期开展的测深侧扫提前完成并增加工作量,由原计划的800米延长到1300米。之后,我们又继续进行海底地质考察。在潜航员熟练地操作下,地质考察任务进行的很顺利,取得了丰富的地质和生物样品。潜航员张同伟用高清摄像机录制了海底的地质现象和取样过程。5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潜水器必须抛载上浮了,我依依不舍的感觉油然而生。
此次下潜进行地质考察,我看到了许多以前没有看到的地质现象,但海底还有更多的精彩等待我们去发现。作为地质工作者,我希望“蛟龙”号在未来的考察中可以不以路线为调查任务,而应根据在海底所发现的目标为调查任务,也就是要控制时间而不是控制距离。当然,我们现在还只是试验性应用,许多事情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我相信随着应用次数的增多,“蛟龙”号的作用将会发挥得更大。此次下潜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深潜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蛟龙”号团队才会取得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果。
(作者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