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见证 台胞捐款重建潮汕最早妈庙南澳岛深澳天后宫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20 15:53:33
南澳岛深澳镇临近盐场的天后宫,是志书所记,潮汕最早的妈宫之一。明万历二年(1574),饶平县人陈天资所撰《东里志•疆域志祠庙》中云:“天后宫①。……一在深澳,宋时番舶建,时加修理,晏总兵②移建于海岸。”它也是外国早期史书所记,海航中南澳岛之标志,比创于元朝妈屿妈宫还早。胡耀邦、秦牧等曾来参观大加赞叹。已由台胞233人次及南澳、汕头、潮阳等地善信共捐158万元,于1995年至2012年分三期重建告竣。
清乾隆四十八年齐翀撰《南澳志•卷七庙祀》载:“天后宫。……在城东门外(林注:应是北门外)万历四年副总兵晏继芳建(林注:应是移建),十一年副总兵于嵩重建,康熙二十四年(1685)总兵杨嘉瑞修。”其卷十二杂纪之丛谈云:“澳之天后宫,旧有神像,后杜辉③降,徙澳民于苏湾,天后、关帝神像俱舁升于广省。及杨嘉瑞④移镇南澳,澳民往省迎请,广人不允,互控于官。官令卜之于神,舁回关帝,天后则祀于省之油栏门外。康熙二十七年,天后宫尚未修建,忽夜半雷雨产一灵芝,紫色金茎长约七寸许,时总兵杨嘉瑞以灵芝之瑞,为天后著灵,因建庙,遣人往湄洲,割香刻像祀之。”
从上所记,知其史况。它宋时由外国商船所建(是目前所知潮汕妈庙唯一由外国人所创建者,可见证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之盛),于明万历四年由第二任南澳副总兵晏继芳,从东北侧海滨移建于此,十一年副总兵于嵩重建,清康熙二十七年首任南澳总兵杨嘉瑞再建。后多次修葺,从庙内遗存文物,就可知清代重建二次。笔者于1997年4月4日重访庙时,发现原在后座复盖于栋梁上一片长角(各长10米,阔0.8米),各用毛笔写着:“乾隆戊戍岁(四十三年即1778年)腊月谷旦,署闽粤南澳总兵刘梦金、署福建水师提督军门镇守闽粤南澳总兵官林国彩、署闽粤南澳总兵官马琳同捐俸重建。”,并另有一片是记同时重修连墙潮音寺者⑤。又据今遗于第一、二进中间天井墙边,落款“道光甲午年(十四年即1834年)桂月立石”的《天后宫重建碑记》(碑高2.2米,阔1米,字迹模糊)所载:“自壬辰(十二年即1832年)十月兴工经始,至癸巳年(十三年即1833)三月落成告竣。”南澳镇总兵庄芳机、沈镇邦,南澳军民府同知崔炘、易长华及南澳巡检朱复观等官兵捐银。1949年重修。
“文革”十年浩劫中,殿宇全非,香火熄灭。“县城北门外天后宫钟一口,铸有‘潮州治子万永贵、永帧、永祥等熏沐。’”(见1945年陈梅湖《南澳县志》)也失。“文革”结束后,古庙获生机。
1984、1987年,政通人和,万废旧兴之际,乡民捐资小修之。1995年成立首届重建妈宫理事会,会长陈金,副会长(四年后为第二届会长)李文麟(1931—2004)、李木林,发动各界人士捐资。李文麟之胞兄、回乡定居台胞李文龙(1928—2005)先生,率先喜捐人民币10万元,加上乡民也纷纷解囊,共获23万元,并义务劳动,从同年农历八月至越岁农历六月,重建了主座(升高0.8米),重塑妈祖金身。2003年又汇集众多台胞为主捐款30万元,重建了中座。越载,再用25万元重修前座。2006年春至2012年冬,以蔡瑞杰为首第三届理事会,幸获善信乐捐逾80万元,换新主龛及全部附龛、案桌、卧房、修妆房,两根木雕横桁、两根不锈钢旗杆,加筑60多米长刻花草石栏杆围墙、庙外厨房及卫生间,并修建连墙潮音寺(最早称“海神庙”) 屋顶及更换其前后佛龛等。至此,全庙重光,美轮美奂,神恩浩荡,庇国安澜。
在乐捐重建妈宫中,除南澳籍台胞近百人捐款外,汕头市民慷慨解囊十分动人。2001年汕头信女陈素莲(1950— ),梦见妈祖叫她到南澳寻最古老妈宫祭拜,便渡海登南澳,经过周折,终于找到深澳妈宫拜之。遇到理事会女副理事会陈明玉(1937—,李文麟夫人),告知妈宫若需款重兴可找她,并留下联系电话。女副理事长以为贵人从天而降,当2003年至越年重建中,前座大需资金即电告之,她兑现诺言,自己带头并发动汕头善信数十人,共捐约30万元。她所发动的潮阳贵屿人李创金先生,于2006年起为首捐三四十万元,用于建外埕、制宝鼎、换案桌,功德很大。
宫坐东南向西北,分三进,深31米,阔11.14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前座即大门石楼,高约7米,设置三门,雕艺精美,别具一格。上方石刻门匾,一反常见横额,变为直形,高约1米,阔半米,正中刻“天后宫”楷书,边缘刻飞龙环绕,下面有二石狮作垫,左右刻多位古代人物、麒麟等浮雕。门楼下方之墙皆石浮雕,上有双龙吐水、对凤朝牡丹,下有精彩花瓶,加之门柱下方摆两大石鼓, 使人觉得此石门楼精心设计,刻艺高超。门外侧石墙之两柱,刻联字美石优,令人赞叹。大门右石柱刻“淑人蔡门范妙金敬”,左石柱刻“孺人傅门薛淑贵偕男文忠、文华同敬”右侧石门墙刻“孺人陈门江顺和敬”。门楼左右,各设一房,左房内造万里耳泥塑站像,其举起右手,指着耳朵,倾听远音,红面彩衣;右房内造千里眼泥塑站像,其左手遮于眼上,眺望前方,青脸彩衣。两神像皆高达2.3米,形象动人。前、后座屋脊,皆嵌高大彩色的双龙夺宝,活龙活现。屋顶前端,各嵌一组古代名将,栩栩如生。
走过前门楼,就见一个露天埕,阔五米,深3米余,全用黑、浅红、紫等各色小石,巧妙铺成双凤朝牡丹图案,别具匠心。两侧各为龙井、虎井,石刻龙、虎浮雕。左侧墙挂一古碑记,因年久风化,字迹难辨,另一《重建天后宫喜捐碑》尚清晰,系“道光十三年二月吉立”。右侧墙也挂“道光甲午年(十四年即1834年)桂月”刻的《天后宫重建碑记》。龙、虎井旁与前座之间,上有遮挡,下各摆钟、鼓。
第二进,最引人注目者,是两条大石龙柱,各高约3米,直径0.4米,石雕精细,形神兼备。1958年3月11日近午,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1915—1989),兴致勃勃来此参观,连声称赞,叮嘱身旁的深澳管区党委会副书记康前得(1926—2011)说:“这是海岛重要文物,要好好保护!”1986年12月11日,中国散文大师秦牧(1910—1992,澄海县籍归侨),偕夫人、散文家吴紫风(1918—2011,台山县人),和大诗人黄雨(1916—1991,今汕头市鸥汀人)等几位当代潮籍文豪,在笔者导游下,到此观赏,也赞叹不已。此进两侧墙从头到尾嵌或挂着诗文。右墙:刘文星先生诗二首及其贺联,“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单位,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2004年10月。”证书,《深澳天后宫简介》(书于纸入镜,南澳县文管会,2002年12月14日),海神将军龛(内坐像0.8米),石刻《妈庙竖立旗杆并建附属房捐资芳名》(2008年)、《重建妈祖土像芳名》(2007年仲夏)、《天后宫重建碑记》。左墙:石刻《重建纪事》(1995年)、《芳名录》(2003年1月),福德老爷龛(内坐像0.8米),石刻《重建前座捐资芳名录碑》(2005年10月)。
第三进为主座。悬挂清代木匾,刻“寰海镜清。咸丰岁次己未年(1859)桂月谷旦立,赏戴花翎、署广东水师提督、闽粤南澳总兵陈应运敬”龛内摆前后两尊妈祖坐像。前者木雕,供外出抬于轿中游神之用,高约1米,两侍女站着各约一米,后者泥塑,高约1.4米,龛前地面两旁,各站泥塑侍女,右者捧印,左者扶剑,皆高1.8米。龛前桌上,右摆“皇封天后圣母”神位牌,高0.6米,边缘刻双凤,前刻两支小龙柱,左摆0.42米长玉如意。再前一桌,正中摆小型妈祖坐像,高仅0.45米;两侧各放一只长仅0.53米之小船。第三桌所置一样。龛顶横形长匾,木刻通雕古代人物。龛之两旁,则木雕花鸟。皆雕艺出众。龛之南侧,置妈祖卧房,内放一张眠床。龛之北侧,置妈祖修妆房,内放修妆台、橱等。
宫外大埕,面对通往吴平寨之环岛公路,近在咫尺,往外是盐场、大海。埕约1000平方米,筑有石栏杆围墙,各小石柱之间置刻花鸟之石板。埕上摆有一对大石狮,各筑石台座高约1.2米,卧狮高0.9米,皆青色,头相向。据耆老云,南面者石狮,在日寇侵占时,于石狮旁搭的篷寮为弹药库,夜间因烛倒引起火灾,石狮被烧得通红,倒水灭火时,也向它泼水,结果石裂狮毁。1984年即于“文革”后首次修庙时,请人重刻一尊却与原存者不相称,再从莆田购石并请石匠来此现场再刻,其头部向北,规模、形态等才与原存者配称。外埕有3株参天大古榕(另一古榕约于1995年八月初八被强台风拔起,而补种),据说自建庙时栽种至今,被誉为“妈祖梁伞”。
宫门外北侧近处,竖立明朝万历甲午(二十二年即1594年)正月,南澳副总兵陈璘撰文所立《南澳山种树记》(碑高2.25米,阔0.96米),为我国古代军队绿化海岛的珍贵文物,陈璘在韩国的后代曾来参观。还立有近几年发现“署粤闽南澳海防军民府加十级纪录十次章”,于“道光二十九年六月 日示,发帖深澳天后宫前”,《严禁加增贩船换证缴费碑记》(高1.1米,阔0.45米)。此是古代文官,以民为本,关注海岛民生的重要体现,十分宝贵。妈宫东侧数十米近处,有宏大的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石坊,更是粤东明代遗存石坊规模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