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造陆”新进展:1.8万亩沧海变陆地
近日,最新版(2014年)的东营市地图、东营市工作用图地图集已经出炉。该地图充分利用了卫星影像和航摄影像数据等,包括东营各县区行政区划、道路交通等内容,属于一份综合性地图。东营市国土资源局2005年也曾出版过的一份综合性地图,而通过这两幅地图的对比,东营十年变化一目了然。沧海桑田,黄河口变了模样,东营交通大动脉也纵横交错,城市也长大了……本报将通过地图的变化,讲述东营十年“图”变之路。
记者对比这两幅地图发现,不仅中心城面积扩大、很多原本规划中的道路和小区已经完工,黄河入海口的位置、地貌形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陆地面积明显增加。东营市黄河河口管理局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4年,黄河清水沟口门附近陆地面积淤积了近12平方千米,约合18000亩。
“鹰嘴”变“鹿角”
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输往河口,在自然淤积等作用的影响下,会出现黄河河口沙嘴逐步向海内延伸、河道逐步延长等现象。这些变化反映在地图上,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便是黄河入海口处陆地面积增加。
最新版的地图显示,黄河分两汊入海,入海河道及附近陆地整体看来状似“鹿角”,第一眼看去便让人想到“三角洲”,此外还有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而在2005年的地图上,这个小岛并不存在,而且黄河是单一河道顺直入海,入海河道及周边陆地的整体形状更像是“鹰嘴”,无论是从比例尺还是单纯“看图比较”,陆地面积也不如最新版地图上显示的陆地面积大。
东营市黄河河口管理局提供的一组数据,证明了十年间沧海、陆地的变化。根据2005年至2014年黄河清水沟入海口门附近海岸线套绘对比表,海岸线与两条边框相交形成的封闭部分的面积、研究范围内陆域淤积面积,每年均有变化。其中,2014年上述区域内陆地面积为154.126平方公里,而在2005年这一区域陆地面积为142.139平方公里,也就是说2005年至2014年,黄河清水沟入海口门附近陆地面积淤积了近12平方公里,约合1.8万亩陆地。
此外,2008年的淤积面积最大,与前一年相比淤积了50.697平方公里,与2005年相比淤积了24.583平方公里。不过,黄河入海也并非只带来陆地面积的增加,在2005年至2014年之间,曾有六年出现淤积面积负增长,也就是说有陆地面积被蚀退,其中,2009年蚀退面积最大,与前一年相比蚀退32.579平方公里,与2005年相比蚀退7.996平方公里。
此前有媒体报道,有专家认为,黄河三角洲“制造”新大陆的速度,与黄河来沙量和来水量关系密切。当入海沙量小于每年2.78亿吨时,黄河三角洲就不再淤积扩大;而当黄河的入海径流量小于每年76.7亿立方米时,三角洲的陆地不仅不再增长,而且会发生净侵蚀。据了解,黄河三角洲在1996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约有7.6平方公里的“年轻土地”被渤海“吞噬”,九年间增长与蚀退相抵,累计减少陆地面积68.2平方公里。
单一顺直入海变两汊入海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制作的叠加监测信息及有关要素后形成的专题影像图片,简称为卫片。通过一段时间内不同卫片的对比,能清晰看出一地的变化。
2005年的卫片显示,当年黄河在汊2以下比较顺直,方向为北偏东75°,直至即将入海时口门偏转向东南,方向为南偏东74°。而2014年汛前的卫片上,黄河入海口方向已经朝东北方向发生了偏转,也就是说,目前黄河入海河道其实与原来的河道已经有所不同。此外,2014年黄河已经分两汊入海,与2005年的单一顺直入海也有了很大区别。
而这种变化,在2006年便开始出现。2006年的卫片显示,黄河在汊2以下并未发生变化,但在原2005年偏向东南方向的入海口门处分汊入海,一个是顺河道方向,一个是偏向正北。同时在汊3附近河道北侧沙嘴,出现多条小的水道散乱入海,黄河水携带泥沙入海,使得原顺直岸线出现凸出。
2007年5月14日的卫片显示,2006年起在汊3附近河道北侧沙嘴出现的多条小的水道散乱入海逐渐并归为1条,岸线继续凸出;而在汛期之后,2007年9月3日的卫片显示,与汛前相比黄河入海河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北偏东75°顺直入海的河道继续行水,但已经不是主要入海主流。汊3附近河道北侧沙嘴原来小的河道变为主要入海河道,同时又出现分汊入海。
2008年4月份的卫片显示,汊3附近新的入海河道向正北偏转,后又分汊为2条入海河道,2条河道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由于泥沙淤积变大,2007年汛后不走主流的原入海河道已经淤死,原入海口门发生蚀退。
2009年、2010年、2011年,新的入海河道在汊3断面以下恢复为东北方向单一顺直入海。此外,2010年原口门发生蚀退,比2008年蚀退了近2.5km。
不过这种单一顺直入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下来。2012年,入海河道在入海口门处分为2汊入海,且相对于2011年,右侧沙嘴未发生淤积延伸,反而是沙嘴外侧由于海洋动力作用发生了侵蚀;左侧沙嘴发生淤积延伸,延伸了2km。2013年汛后的入海河道继续向海中凸出,在口门右侧沙嘴分汊入海;在汛前还呈现出“左肥右瘦”的入海口沙嘴,此时右侧凸出沙嘴已基本上侵蚀干净。2014年汛前的入海河道与2013年汛后相比变化不大,也是分2汊入海,右侧沙嘴有所淤涨,原入海口门与2008年(向海中最凸出)相比较蚀退3.1km,与2005年相比蚀退近1.4km。
相关链接: 2007年的“新岛”
2007年10月份,就曾有媒体报道称,当年黄河水偏大,调水调沙时,黄河在北岸冲开一条河道,并由此在距离原入海口8.7公里的地方向北偏移了2285.76米改道入海,形成现在的黄河河道,并在三角洲形成了两个四面环水的岛。
根据报道,当年9月份,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人员对两个岛进行了野外调查,并运用电脑分析,得出当时小岛面积为7.3平方公里、为黄河口管理站的新生陆地的结论。
此外,大岛面积为10.6平方公里,原东缘由垦东28井至121井方向的潮沟与陆地隔开,垦东28井位于黄河自然改道位置处。调水调沙时,部分黄河河水沿此潮沟流入渤海,在黄河冲刷作用下,潮沟被冲宽拓深,在此潮沟分隔下,原大汶流管理站黄河入海口处的一片陆地最终形成孤立岛屿。
“鸟类的国际机场”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5.8万公顷,缓冲区1.3万公顷,实验区8.2万公顷。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部区域位于现行黄河入海口,面积10.45万公顷;北部区域位于1976年改道后的黄河故道入海口,面积4.85万公顷。
根据2013年5月份的数据,区内共有鸟类296种,其中候鸟20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丹顶鹤、大鸨、东方白鹳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灰鹤等49种。珍稀濒危鸟类逐年增多,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此外,区内植物资源丰富,共有植物400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6种。
历史上的黄河尾闾
根据资料记载,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大运河,挟大清河入渤海。从此以后,黄河结束了六百六十年由淮河入黄海的历史。
此后,经过十数次改道,逐渐以宁海为顶点形成扇面,西起套尔河口,南抵支脉沟口,面积约为5400平方公里,也就是近代版的黄河三角洲。而在此之前,以宁海为顶点,往东往北的扇形区域内全部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