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有专门机构管理我国的海洋事业。半个世纪以来,科技兴海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海洋科技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从海洋资源的开发,到传统渔业的变革,再到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海洋科技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海洋经济的每一个角落。风力发电、海水淡化、海洋油气开发……海洋科技的进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凸显。海洋科技,为我们开启了一座蓝色资源宝库。
海洋高新技术发展迈出新步伐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以海洋环境技术、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海洋技术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缩短了与海洋技术先进国家的差距。
在海洋监测技术方面,我国陆续发射了3颗海洋卫星,开展了全球卫星应用工作,初步形成“四站一中心”、天地协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品丰富、信息共享、服务高效的覆盖我国近海、兼顾全球的国家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攻克了声学海流剖面测量、高精度温盐深仪剖面测量、高频地波雷达探测等海洋监测关键技术,研制了海面漂流浮标、ARGO浮标等一批先进的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海上溢油、核辐射、绿潮、赤潮等事故或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关键仪器设备逐步实现国产化,构建了区域性海洋监测示范系统,为国家海洋观测系统的建设运行奠定了基础,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技术水平和国产海洋仪器设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深海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设计和建造了深水3000米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铺管起重船等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装备,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从浅海向1000米以上深水区转移创造了条件;设计制造了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特种船舶和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天然气水合物、大洋矿产资源等勘探关键设备初步实现了自主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浓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也取得新突破,国内海水淡化规模日产超90万吨。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方面,潮汐发电技术、海上风电技术装备投入生产,全面启动了百千瓦级潮流能和波浪能开发利用的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海洋温差能、盐差能、微藻生物能源研发有序推进。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跨越发展
科技兴海掀起新的高潮,在各级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全面部署和推动下,一批海洋高技术企业和龙头企业快速成长,我国相继成立了海洋监测、深海装备、海水淡化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科技兴海基地和平台网络,国家和地方相结合、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科技兴海组织体系初步构建。
国家海洋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在广州等沿海地区开展了8个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并建立了上海临港等4个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和3个工程技术中心,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在各大科技计划特别是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等资金的支持下,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不断加快。
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方面,自主设计、制造完成了3000吨级低温多效蒸馏和5000吨级膜法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以及1.4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海水提镁、提溴、提钾技术得到应用。在海洋生物技术开发方面,率先完成了对虾三倍体、养殖贝类和半滑舌鳎全基因组序工作,一批海洋生物技术制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一批海洋候选药物成药性评价和临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911”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农乐一号”和“天达-2116”等增产农药累积获得应用推广面积4000多万亩。在海水养殖优良品种培育方面,海带、紫菜等大型海藻人工栽培取得的成功,直接推动了我国规模化海水养殖的兴起。目前,应用经典选择育种技术、性控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已经选育出一大批生产快、抗逆能力强的高健康、抗病贝虾藻新品种,在沿海地区建立了一批海洋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及产业化基地,促进了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2012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天津、江苏开展示范工作,重点支持海洋生物、海洋装备、海水淡化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各类专项资金的带动,海洋科技与沿海海洋经济结合日趋紧密,海洋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年均增速在20%以上,明显提高了资源的高效利用能力,减少了粗放式的资源开发,示范带动了相关海洋企业向高端发展,加快了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人才队伍和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强化
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已由建国初期的不足百人发展到如今数万人的规模,专业领域涵盖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公众教育、公益服务、行政管理及产业规划等众多方面,人员遍及十多个部门、行业以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良好机遇,一大批海洋科技工作者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40多位才华出众、业绩突出的优秀海洋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海洋科学家在国际海洋界大展身手、担任重要职务。
经过5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已基本形成了服务经济建设、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基础研究3个层次的战略格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我国已有100多所涉海科研机构和院校,拥有一批以两院院士为核心的海洋科技精英;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的涉海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技术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省级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基地;重点高校涉海专业不断增加,地方海洋大学加速发展,海洋人才培养能力大幅提高,科技队伍迅速壮大,国家和地方的海洋科研院所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海洋科技资源成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建立了国家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中心、国家极地标本资源共享中心和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国家海洋公益事业科技创新体系、海洋应用技术创新体系、海洋知识创新体系和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可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
(作者:记者 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