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斑驳的石板路和依然耸立的六胜塔,另一边是现代化忙碌繁荣的港口。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泉州港新老两个码头在历史和现代的静与动中呼应、交融。
这个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港口曾见证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如今,它开通了30多条外贸港口,与2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海外往来,依然雄姿英发。
在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类记忆中,千年前的盛景依稀可辨。而随着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构想,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线”的牵引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珍珠”重新焕发光彩,各省区期待乘着改革和开放的风潮再次扬帆。
南音绕梁、涛声依旧——文化遗迹的辉煌不曾磨灭,更成为“走出去”的契机
舞台上,一位老人伴着哝哝南音,轻拨银弦,琴声瑟瑟,如泣如慕。舞台下,一群老人摇着蒲扇,呷咂着铁观音,随着这一曲南音经典唱段《陈三五娘》轻轻点头。
这一幕,在福建泉州文庙广场的小茶馆内夜夜上演。南音,随着数千年的历史流变和发扬传承,仍然是闽南人的精神寄托。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晋唐、两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到闽南地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盛行,南音也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流传到东南亚,远达欧美。南音至今在两岸、香港及海外仍有流传,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海外,‘南音’就是最亲切的字眼,听到南音就会找到家乡人。”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夏永西说。
历史的符号,不光在人的心中留下烙印,更成为当代人“走出去”的契机。一批中国文化精品如粤剧、手工艺品、民乐等成功打入东南亚文化市场,受到当地观众青睐。而最具中国文化风味的陶瓷,仍然畅销东南亚甚至欧美等地。
在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泉州德化,陶瓷业蓬勃发展。这里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从宋代开始,德化陶瓷大量外销东南亚、中东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产品。今天的德化仍然是中国重要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曾让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辉煌不能只停留在文化遗址上,我们当地的企业家更是要找准国际市场需求,让更多今日的陶瓷也走向国际市场。”福建泉州顺美集团公司总经理郑鹏飞说。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文化引领经贸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市的共识。依托当地独特的经贸、港口和人文优势,泉州正在打造“海丝”先行区。这个市将推出一系列措施促进地区间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建立更加开放的双向投资服务机制,并推动政府服务环境的国际化,让通关模式更加便利,在涉外金融领域先行先试,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同时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措施。
乡音难改、新根发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拓宽中华文化的广度和维度
已过“而立之年”的林明慈放弃了在印尼做会计的丰厚薪水,来到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攻读华文教育专业。作为第二代华侨,在来广州读书前她从未登上过中国的土地。
在林明慈看来,对于华文教育的热情来源于当地华文师资的匮乏,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随着经济贸易相互融合,一批批乡音难改的侨胞子女投身华文教育,架起沟通桥梁的同时,也令民族情感“新根发芽”。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聚居着3000多万华人华侨,其中印尼超过1000万,泰国有700万,马来西亚有560万。在各国的华侨华人创办了形式不同的华文学校,以满足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渴求和需要。
“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工具,想要通过约束语言而阻断华人华侨与家乡的联系是很困难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常务副校长邵宜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与东南亚等国家交往日益频繁,面向几千外海外侨胞的华文教育也已重振旗鼓。仅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就在印尼、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家设置近30个教学点,已培养1700多名毕业生,目前在读学生共计1500多人。此外,学校还和柬埔寨、文莱等国开启了华文教育项目,帮助东南亚国家编辑华文教育书籍,并长期分派华文教师到海外支教。
海上丝绸之路并不只是一条航路,更多的是载满了华侨华人的乡愁,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中国溯古通今,通过凸显‘丝绸’自身的特质和其历史文化属性,彰显中华民族的战略文化传承,隐喻中国将致力于以柔性的力量、以平和的身段、以互利共赢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战略利益诉求。”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说。
缅甸联邦经济独立妇女协会会员张音美在广西南宁参加东盟青年干部(缅甸)高级研修班。拥有汉语学习背景的她被缅甸政府选为青年干部代表来华学习。张音美不光对中华文化感兴趣,对中国当前的改革进程和现代化发展,也保持关注。
“研修班会向学院提供诸如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各方面的专题讲座。”中国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党委书记王智力说,一些东南亚国家的青年干部特别希望学习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这类课程也最感兴趣。
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让中华文化的广度和维度得以扩展,一些省市追溯和挖掘古海上丝绸之路特有的价值和理念,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实现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时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
“我觉得,中国东盟经济合作要想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一定离不开文化和情感的交流。”王智力说。
厚积薄发 千帆竞渡——一幅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蓝图徐徐展开,区域融合与跨越式发展将成大势
在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看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对泉州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从参与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到建设参与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正加快创新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
构建面向“海丝”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地区间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建立更加开放的双向投资服务机制……一幅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蓝图徐徐展开。
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风”,国内一些外贸企业跟随市场变化调整市场战略,瞄准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这些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物流航线日渐丰富等优势,成为当下企业家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拓展业务的重要考量。
“近年来,欧美市场复苏缓慢,市场需求降低。东方不亮西方亮,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势头正猛,逼迫我们开拓东南亚、中东市场。”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副总经理朱明艺说,去年,该集团新兴市场占出口份额约40%,新兴市场地区进出口贸易增幅高于整体增幅。
整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正逐渐形成一个海上大型经济圈,带动海上装备制造业、物流运输业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加快相关产业整合升级。这必将极大地促进周边地区的区域融合与跨越式发展。
2007年初,广西在全国首开先河,批准成立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北海港作为三港之一,与防城港、钦州港实行全面整合,这让港口的业务也从“政府任务”转为“面向市场”。2013年,在全球航运低迷的背景下,北海辖区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强劲增长,全年达2135.8万吨,同比增长18.5%。
勇于担当、积极参与,东南沿海各省市厚积薄发,千帆竞渡的景象正逐步展现。
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的海南省将积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运用区位优势和政策倾斜效应,海南正策划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区域性枢纽港口和机场,并推动中国-东盟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建设。三沙市也将加快建设,努力成为海上丝路的中继站和海上服务基地……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