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鲸蹈海”向深蓝 潜行苦练求“一剑封喉”
巨鲸蹈浪
雷霆出击
爬管脱险
写在前面的话
“海底没有明媚的阳光,我们心里格外明亮,祖国人民亲切的嘱托,就是水兵心中的太阳……”
这是海军某潜艇支队队歌《我们是年轻勇敢的蓝鲸》中的歌词。近年来,随着支队实战化训练步伐的加快,这豪迈雄壮的歌声一次次回荡在深海大洋。
这支人民海军的拳头部队,组建以来创造了潜艇部队历史上数十项“第一”,受到海军以上表彰100多次,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屡建功勋,潜艇航迹不断向深蓝延伸……
如今,随着战斗力标准大讨论的蓬勃开展,支队官兵把目光瞄向更深、更远、更复杂的海洋,对照战斗力标准自查自纠,检讨反思,校正航向,把对战斗力标准的深刻认识转化为搏击大洋的具体实践。
■都用“巨鲸蹈海”形容潜艇兵,可“巨鲸”在近海浅滩怎能翻出大浪——
要想制胜未来海战场,就不能习惯于在“家门口”打转转
“油加足、水补满,开到海上转一转;时间长、辛苦点,备好备品遛遛弯。”这句过去在部队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一些官兵对潜艇出海训练的态度。
然而,近年来随着远海训练日益频繁,潜艇兵们感到训练可不是到海上“转一转”“遛遛弯”这么简单了,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样置身大海,站立点不同,看到的景象两样——在‘家门口’看到的是平静的港湾,走出去才知道海的浩瀚!”说起自己的一段经历,某艇艇长汪家友深有感触。
几年前,汪家友所在艇接到执行远海训练任务的命令,艇上官兵都不以为然:“不就是距离拉长了一点吗?潜艇照样开,课目照样练!”
可是,随着训练的展开,浩瀚的大海将一道道难题摆在大家面前:潜艇远离岸基,保障补给困难;远海环境陌生、海况复杂,一路上险象环生;训练持续时间长,官兵体能、心理经受巨大考验……
多次在上级比武竞赛中夺魁的声纳技师董小伟对此深有体会。以往在训练中得心应手的他,到了远海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指挥员下达的口令常常令他手忙脚乱。他对记者说:“过去训练海况熟悉、航道清楚,而身处陌生远海,海洋背景噪声复杂,来往舰船陌生又无规律,确定一个目标就像大海捞针。”
“潜艇到了远海大洋,跟在‘家门口’完全不是一回事,许多情况是以前想都没想到的!”汪家友对记者说,尽管在这次远海训练中艇上官兵出了不少洋相,但越是这样越坚定了他们的决心:要想制胜未来海战场,就不能习惯于在“家门口”打转转!
的确,潜艇从近海到远海,不仅仅是航行距离、出海时间等时空维度上的延伸,更是对部队战斗力的全面考验。在今年展开的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支队党委引导官兵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看惯了近海的潮涨潮落,该如何面对远海的汹涌波涛?说白了,就是如何用远海大洋的视角,来审视潜艇部队的战斗力标准。
对此,支队长王红理在讨论中给出了答案:“潜艇部队的战斗力标准是什么?就是走得远、潜得深、呆得久、藏得住、打得准,这样才有威慑力、战斗力。都用‘巨鲸蹈海’来形容潜艇兵,可‘巨鲸’在近海浅滩怎能翻出大浪?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远海大洋……”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支队在提高部队远海作战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大胆创新组训模式,摒弃按部就班的课目训练方法,按照“保持常态、规模适度,注重实战、提升能力”的思路,把实战课目贯穿于每次远海训练全过程。
在此次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支队领导带领官兵梳理出战斗力建设的短板弱项,制订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仅以远海保障为例,他们引进“4S管理”理念,探索“四集中”养护、冷冻食品定期轮换法等保障模式,使远海训练后装保障效率大幅提高。
如今,远海训练在该支队已成为常态。记者采访期间,适逢一艘潜艇齐装满员驶向大洋。码头另一端,多艘潜艇正为即将展开的远航做着最后的准备。
■离开一招一式的苦练精练,哪来“一剑封喉”的制敌绝技——
扎实推进战斗力建设,就不能好高骛远忽视基本功
近年来,支队担负的战备、演习、远航、试验等任务日益繁重,潜艇出海时间成倍增加。部队任务几近饱和,基础训练如何落实?在此次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这个问题再次成为热点。
官兵们争相发表看法:“基础训练年年搞,耗费时间精力太多,应当适当压缩训练内容和时间”“未来海战打的是高科技,传统的基础课目要摒弃,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远海训练上”“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无论战场怎么变,战斗力生成的规律不会变,必须坚持循序渐进”……
面对官兵的不同意见,支队政委李云平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给大家讲起了一次随艇训练的经历。那次,支队首次组织鱼雷攻击海上变速变向目标训练,由于一名指控兵在输入鱼雷攻击参数时出错,导致攻击失败。事后查明原因:这名战士训练基础打得不牢,在不久前的一次考核中,有两个课目不及格。
无独有偶,某艇艇长罗祖云也讲起一段经历。那年,在支队组织的艇副长考核中,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只有一个基础课目——人工导引方式实施鱼雷攻击意外“折戟”。尽管他有些不以为然,但还是在支队的要求下进行了复训,并在补考中过关。
没过多久,罗祖云受领某型鱼雷实射任务。不料,鱼雷在导引过程中,声纳突发故障,引导方位突变,偏离了目标航向。紧急关头,他果断采用人工导引方式,成功校正鱼雷航向,一举命中目标。
“磨刀不误砍柴工。别以为基础训练训好训坏没多大差别,平常不起眼的‘一招一式’关键时刻可能决定胜败!”这次经历使罗祖云对基础训练的重要性有了切身感受。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支队官兵深刻认识到:基础训练的成效攸关潜艇整体战斗力的生成,容不得半点马虎。信息化条件下,基础训练对部队体系作战能力的支撑作用更明显,扎实推进战斗力建设不能好高骛远忽视基本功。
“离开一招一式的苦练精练,哪来‘一剑封喉’的制敌绝技?”支队领导的发问令官兵们深受触动。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今年以来,该支队结合战斗力标准大讨论进行训练改革,但无论怎么改,基础训练的地位都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强化,基础训练内容和形式也不断与实战接轨——潜艇操纵、鱼雷(导弹)攻击模拟训练量翻了一倍;强化基础的模拟连续航行训练时间延长了三分之一;封舱训练次数提升至原来的2倍;新出台的《基础训练考核细则》还将基础训练考核成绩与单位评先和官兵成长进步挂钩……
■训练质量上不去,拿什么确保潜艇安全——
真正树牢战斗力标准,就不能在训练与安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
站在支队码头,向远处的防波堤眺望,一艘黑色潜艇的轮廓逐渐清晰。看着潜艇平安返港,支队领导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潜艇航行的高风险是世界公认的。“艇动三分险,潜艇出事就是大事。国家把这么昂贵的装备交给我们,官兵把生命托付给我们,能没压力吗?作为支队领导,说我们每天为潜艇安全提心吊胆,一点都不夸张!”李云平政委告诉记者。
在深海大洋里奔波几十年的支队参谋长潘辉雄感同身受。那年,他第一次带艇出海训练,几天几夜没合眼:“我倒不是担心训练,而是担心潜艇出现安全问题!”
潘参谋长对记者说,对训练与安全这个问题的认识,许多官兵都经历了一个过程。过去,总觉得潜艇出海危险性大,确保艇和人不出事才是底线,训练强度、难度都要为安全让路,可在实践中大家感到,越是训练瞻前顾后,安全隐患就越多。
部队到底还有哪些消极保安全的现象?在这次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官兵直言不讳一一列举:为确保潜艇出海万无一失,离港前先看天气,尽量避免在恶劣天气和海况下出海;担心官兵携枪带弹不安全,实际使用武器能压缩的尽量压缩;为保证训练安全,一些高难课目尽量安排在近海进行;有的领导以事故定乾坤,只要出了问题就“一棍子打死”……
“消极地对待训练安全,就会使官兵心理负担越来越重,胆子越来越小,也就不自觉地降低了训练标准。反之,树立正确的安全导向,客观地对待安全事故和隐患,引导官兵科学防范从严施训,就会促进训练与安全良性互动!”副支队长王学锋观点明确。
有例为证。一次,某艇艇长曾栋良在率艇发射操雷时,价值数百万的操雷沉没。返航靠上码头,曾栋梁忐忑不安,独自坐在码头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后经详细调查,操雷沉没是设备自身问题所致,属不可抗因素,与曾栋良指挥发射和官兵操作无关,支队不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鼓励艇长们放手干,不要有顾虑。
此事在官兵中好评如潮:用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安全事故,才能把战斗力标准立起来落下去,官兵才能放开手脚投入训练。
“训练质量上不去,拿什么确保潜艇安全?实践证明,安全不是保出来的,是训出来的!”支队长王红理认为,提高战斗力与确保安全是辩证统一的,只要科学地训、大胆地训,安全和训练是可以“双赢”的。
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以来,该支队结合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完善了出航汇报会、风险评估、安全预测等10多项安全制度。
“用降低训练难度的办法保一时安全,损害的是部队整体战斗力,埋下的是更大的安全隐患。”某艇艇长易辉介绍说,为锤炼艇员过硬的应急处置能力,他们特意加大了特情处置课目的训练力度。
前不久的一次远航训练,该艇驶入深海密度跃变层,突遇大幅“掉深”并大量进水险情,危急时刻,指挥员沉着指挥,全艇官兵密切协同,凭借平时练就的过硬技能,3分钟成功化险为夷,创下了同类潜艇大深度自救成功的新纪录。惊险过后,该艇继续在大洋上潜航数十昼夜,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重大任务。
这一典型事例,让支队官兵明白了一个道理:部队训练水平越高,艇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就越强,潜艇就越安全。要真正树牢战斗力标准,就不能在训练与安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
挺进深蓝,我们见证
某艇轮机班长杨威:那年,我们艇首次进行大深度航行训练,是我操舵驾驶它潜入未知海域。虽然下潜深度一次次接近心理承受极限,但我们深知,这一步必须得跨越。任务圆满完成时,所有艇员欢呼雀跃。走向深蓝的过程,充满着无数的未知和挑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不断勇闯难关,实现新跨越。只要真正树牢战斗力标准,科学求实、精武强能,理性面对探索过程中的风险,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某艇动力长韩飞:和平年代不能当“和平兵”。第一次经历紧急拉动时,我有些手忙脚乱。出航时,漏带了生活用品,返航时,更是狼狈不堪。那次经历让我深刻感到,当兵就是为了打仗,这是每名军人践行战斗力标准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时刻绷紧打仗这根弦,才能召之即来;只有时刻不忘备战,才能来之能战。
某艇作战长江盖伦:那次,我们首次在远海训练中临时接到参加实兵实弹演习的命令。经过数十昼夜的水下航行,顾不上休整,就直接投入到“背靠背”的攻防对抗中。10多天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完成了10多个实战化课目的训练,多次实际使用武器。我感觉,这样的训练真像打仗!远海训练就应该要这样,不应只是简单的距离跨越,走得远更要打得赢,这才是落实战斗力标准的具体体现。
某艇发射技师廖勇:深海大洋才是战斗力标准的最佳检验场。那年远海训练中,我们艇首次实射某新型鱼雷就成功命中目标,成功的背后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付出,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随着远海训练逐渐常态化,像这样的高难度训练已成为家常便饭,与此同时我们的“本领恐慌”也与日俱增,要制胜未来海战场,我们每名官兵都面临着挑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不能有丝毫懈怠。
某艇轮机兵朱召伟:怕死不当潜艇兵。对我来说,第一次远海训练遇险的经历刻骨铭心。当水柱冲撞在我身上时,心中充满的不是恐惧,而是立即排险的信念决心。保住潜艇生命力,是对我们潜艇兵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潜艇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但安全不是保出来而是训出来的,平时多练一手,在深海就少一分危险,打起仗来才多一分胜算。只有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练就扎实的打赢硬功,才能驾驭潜艇在大洋中越走越安全。
(贾磊、唐中伦整理)
把战斗力标准立在深海大洋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而在控制海洋的激烈角逐中,潜艇因其优越的隐蔽性能和强大的突击能力,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海军的青睐。作为人民海军的重要兵种,我潜艇部队担负着维护海洋权益、捍卫祖国领海主权的任务,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任务,这既彰显了海洋资源对我国建设发展的战略性支撑作用,同时也对海军部队战斗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我潜艇部队走向深蓝的脚步越来越坚实,但影响和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随着世界海军强国反潜手段、装备和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驶向深海大洋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的指示,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自觉做到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什么在实战中最管用就把什么练扎实,把未来战争的制胜机理研究透,不断破解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矛盾和问题,把战斗力标准立在深海大洋,打造所向披靡的“深海利剑”。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纵观世界各国海军潜艇部队,在搏击深海大洋时发生事故的并不鲜见。随着海军远海训练的常态化,我们面临的安全风险前所未有。然而,为战而备的军人,怎能因为一点风险就望而却步?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安全导向,破除危不施训、险不练兵的错误倾向,在科学防范、未雨绸缪的前提下大胆地练、放手地训,按照“真难严实”的要求,大力推进部队实战化训练,切实提高部队战斗力。
治军之道,要在得人。战斗力标准涵盖战斗力各构成要素,比如人员、武器装备的标准,而人则是构成战斗力标准的核心因素。我们要把强化官兵整体素质作为战斗力建设的基本途径,根据潜艇训练对官兵理论素养、心理素质、专业技术等要求,确定不同层次的训练标准、不同人员的培养要求、不同专业的训练内容,努力把每一个战位职手练强,把每一名官兵锻造成海上精兵。
登高望远。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强军目标,部队战斗力建设还有不少差距。我们也深信,只要真正把战斗力标准立起来落下去,以只争朝夕、持之以恒的精神抓战斗力建设,就一定能在深海大洋犁出新航迹,就一定能在维护祖国海洋权益、捍卫祖国领海主权的实践中再立新功。
(某潜艇支队支队长 王红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