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给巴尔在阿拉伯语中的原意为“印度洋上的黑人海岸”。这里曾经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黑奴交易中转港,如今已成旅游胜地。
在非洲地图上看到“小月牙”海岛、坦桑尼亚两个组成共和国之一的桑给巴尔,总让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许因为,它就像与我的家乡厦门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
桑给巴尔的面积不及台湾十分之一,只有2653平方公里;距离大陆也近得多,只有36公里。从达累斯萨拉姆搭乘小飞机,20分钟便可直抵桑给巴尔。
12座小飞机起飞后,眼前好似重现了《走出非洲》中的镜头:房屋、草地、海岸一一掠过,然后浩瀚的印度洋铺天盖地而来……一个个身影在绿松石般的海面上跳跃,激起羽毛般的浪花,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那是什么?”邻座的桑给巴尔人哈吉大声回答我:“海豚!”
得知我们来自遥远的中国,哈吉告诉我,他曾经去过厦门,在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为桑给巴尔的旅游业招商引资。
厦门拥有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上却难见白海豚的踪影,我问哈吉:“在桑给巴尔可以随时看见海豚吗?”他立即得意地笑了:“Hakuna Matata!”
Hakuna Matata,在斯瓦西里语里是“没问题”的意思,而桑给巴尔正是流行于东非的斯瓦西里语的发源地。公元8世纪,乘着独桅三角帆船的阿拉伯商人漂洋过海来到桑给巴尔,在这里经商并定居下来,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后,产生了斯瓦西里文化。“斯瓦西里”,就来自阿拉伯文,意思是“濒海地区”。
阿拉伯商人最早建起的城市就是石头城,意为进入东非和中非内陆的“踏脚石”(另一个说法是城内建筑多由珊瑚石建造)。2000年,石头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今日桑给巴尔的文化地标。
第二天,我们从北向南奔赴石头城。一路上,随处可见简陋的铁皮屋和街边货摊,像穿越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可一进入石头城,乡村变成城市,眼前顿时色彩斑斓。
石头城号称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原型小镇,迷宫般的小巷,豪宅和贫民窟相邻。这里的建筑大多拥有200年以上的历史,风格极其混搭,外面是印度式的华丽阳台和格子窗,走进去却变成了阿拉伯风情。最引人注目的是房屋大门,造型风格多种多样。向导哈里斯说,在19世纪,桑给巴尔人最讲究的就是“门面”。地位越高,宅门就造得越大,门框和门楣的装饰也成了炫富攀比的方式之一……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