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发布了《2013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北海区海洋环境总体状况较好,污染海域全部分布在近岸海域,近岸海水环境主要超标物质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公报》显示,2013年渤海夏季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52960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69%,黄海中北部未达到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7510平方公里;辽东半岛近岸海域夏季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其近岸海域面积的20%;山东半岛近岸海域夏季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其近岸海域面积的50%。
同时,2013年北海区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沿岸部分海湾内沉积物受到多氯联苯、铬、石油类等污染。渤海各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在96%以上;黄海中北部海域各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在87%以上。
《公报》显示,近岸海域主要典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基本稳定,双台子河口、滦河口—北戴河、渤海湾、黄河口、莱州湾等典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锦州湾典型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物栖息地丧失、渔业资源衰退等。
该公报表明,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7·16”大连油污染事件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依然存在,影响海域海洋环境质量和生物等仍处于恢复中。“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溢油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公报》同时显示,北海区海洋环境面临的问题仍不容乐观。北海区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180余万吨。渤海监测的84个入海排污口(河)4次监测结果显示,渤海沿岸入海排污口(河)达标排放次数占全年总监测次数的42%,黄海中北部监测的104个入海排污口(河)达标排放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51%。同时,沿岸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依然存在,超标物质对邻近海域海洋功能区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渤海和黄海中北部分别有88%和83%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周边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江河和陆源入海排污口仍是影响海洋环境的主要原因。
2013年,北海区共发生赤潮14次,累计面积达1880平方公里,赤潮发生面积较上年减少。绿潮灾害对山东半岛沿岸海域的影响范围居高不下,绿潮最大分布面积29733平方公里,最大覆盖面积790平方公里;局部海域出现新型褐藻马尾藻;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现象依然严重。尚未发现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北海区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此外,《公报》显示,2013年北海区重点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适宜游泳或开展各类休闲活动,个别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部分时段受到浒苔、水母或粪大肠菌群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