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马航失联客机的“千里眼”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20 16:20:23 

3月8日,马航MH370航班在万米高空突然消失,239位乘客,其中154名中国同胞下落不明,整个世界震惊了,全中国人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人们在祈祷,期盼着人间奇迹的出现。
对于保障一线搜救海域预报工作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而言,一场搜寻马航失联航班的持久战,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一场全方位海上应急预报保障的空前挑战随之应急而至。
■本报记者 马云
在万众瞩目的马航失事飞机海上搜寻大行动中,预报中心作为“蛟龙”号海试、“雪龙”船南极脱困、“929”西沙特大沉船事故搜救等我国历次重大海上行动的预报保障单位,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方案,为我方搜救力量提供全方位预报保障信息。预报中心全体人员在中心领导的带领下,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攻坚克难连续奋战,以实际行动践行并诠释了“及时、准确、开拓、奉献”的预报精神。
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
第一时间提供预报保障
获悉马航客机失联消息后,预报中心立即启动了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针对搜寻客机线索的不断增加,预报中心主任王辉和副主任于福江周密部署应急预案。位于预报中心办公大楼9层的预报平台始终灯火通明,随处可见预报员们忙碌的身影。
预报员每日开展相关海域的气象和海洋环境预测并发布海洋环境预报和航线保障预报,为一线搜救船只和飞机提供及时可靠的气象、海浪、海温、海流等要素的预报,将现场海况的研判以及疑似碎片的溯源和漂移轨迹预报信息第一时间提供给搜救团队,以保障现场更安全有效地开展搜寻。
3月8日15时,预报中心利用新投入业务化运行的全球大洋风场预报模式和南海海洋环境预报系统,结合预报员综合判断,发布了第1期《越南南部海域海洋环境预报服务信息》,对航班失联海域未来7天的海洋和气象状况进行预测。
随后,预报中心以失联地点作为海上飞机疑似失事位置,对可能落水人员和救生筏的未来48小时搜寻范围进行了预测,于晚上20时发布了第一期《搜救应急预报》。
从3月9日开始,预报中心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中国海警局、海军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为现场海域执行搜救任务的船只和飞机提供及时可靠的预报保障产品,并从相关部门收集卫星遥感信息,对卫星发现的油带和疑似碎片进行溯源分析和预测,为包括中国海警指挥中心、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救捞局、民航总局、中远集团、“雪龙”船、海军等多家用户提供预报保障产品。
3月10日上午,在交通部搜救应急指挥中心部际联席会议上,明确由预报中心承担本次搜寻行动的气象和海洋环境预报工作。这体现了国家对预报中心预报保障能力的充分信任,也是对预报中心多年来为“蛟龙”号海试、“雪龙”船南极救援脱困等一系列海上重大行动成功开展预报保障工作的充分肯定。
3月12日,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和副局长王飞作出重要指示。刘赐贵要求加强预报保障,为搜救马航失联客机现场海域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并同时将预报中心的预报信息报国务院应急办。王飞要求预报中心要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为各方海上搜救行动提供海洋环境信息服务。
为落实好局领导相关指示和搜救部际联席会议精神,预报中心开始每日定期组织气象、海浪、三维温盐流、搜救等相关专家开展应急会商,统一研判失联海域的海洋环境、气象预报及疑似漂移物移动轨迹的溯源和预测,确保预报的准确性。在一些关键时间节点,预报中心召集国内外海洋预报和搜救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商和研讨,充分发挥专家的特长,整合优势资源作出综合研判。
此外,预报中心还组织相关单位建立了应急联络群,参与联络群的单位有国家海洋局北海、东海、南海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二、三海洋研究所以及中科院南海所、总参气象水文空间天气总站、海军海洋水文气象中心等单位,群内专家和预报员及时分享探讨最新进展和预报意见。
我方搜寻力量到哪里
预报保障就到哪里
从泰国湾到马六甲海峡和安达曼海,又到澳大利亚珀斯西南2300公里的南印度洋海域,再到位于南印度洋原搜寻海域东北1100公里,均处于我国管辖海域之外,海域跨度之大史无前例,同时也为预报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预报中心在中心领导的统一部署下,打破部门职责划分界线,调配精干力量,及时调整预报范围,无论我们的搜寻船只、飞机到达哪片海域,都能及时接收到所需的预报保障信息。
在整个应急过程中,预报中心始终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工作动态和保障需求。除了每日发布搜寻海域的气象、海浪、海温、海流等环境预报信息外,预报中心紧跟前方搜救动态,及时调整预报范围,不放过任何搜寻海域的疑似漂浮物,快速作出疑似飞机碎片的溯源分析和漂移轨迹预报。
现场海域的应急搜救经历了3个阶段的范围调整:泰国湾、安达曼群岛和马六甲海峡海域、南印度洋海域。根据现场海域实际搜寻情况调整,预报中心的预报范围也经历三次重要调整,分别启动了南海区域预报系统,大洋(印度洋)预报系统,最后扩展到全球业务化海洋学预报系统。
3月13日,在泰国湾以外,预报中心增加了对马六甲海峡海域的预报。3月16日上午10点,根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信息,停止了越南南部海域的预报,新增了马六甲海域和安达曼海南部海域的预报。3月18日上午,我国搜寻力量向孟加拉湾东南部和巽他海峡附近海域转移,预报中心再一次及时调整预报范围。3月20日,澳方在印度洋中发现了可能与马航失联客机有关的两个物体,预报中心又将预报范围扩大到南印度洋,并对中国参与搜救的“雪龙”船、“中海韶华”轮以及军方参与搜救的船只和飞机提供不间断的航线保障和安全保障。
3月24日晚间,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根据最新收到的卫星分析数据,可以判定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印度洋南部海域“终结”。预报中心一直根据前方搜寻海域的调整需要发布预报保障产品,在澳大利亚珀斯以西海域开展疑似飞机残骸的溯源分析和漂移轨迹预测。截至到3月31日,针对此次马航应急事件,预报中心共发布了36期搜救应急预报单、16期搜救应急预报专刊。
全球业务化海洋学预报系统
在预报中发挥独特作用
这次马航MH370客机海上搜寻行动跨越多个海域,尤其是现在所处的南印度洋海域处于西风带的边缘,常年海况恶劣,海上观测资料匮乏,这对世界上任何一个预报机构都是极大挑战。预报中心领导早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立项阶段就对全球海洋预报进行了研发部署,主任王辉担任项目负责人,大力推进全球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建设。2013年,我国第一个全球业务化海洋学预报系统正式发布,从而为本次预报保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本次应急工作初期,搜寻的范围在泰国湾海域,预报中心使用的是南海中尺度环流数值预报系统。该预报系统2013年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是我国首个覆盖南海全海域的具有中尺度分辨能力的海洋环流预报系统,曾在“蛟龙”号南海海试和“929”西沙搜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搜救范围向马六甲海峡和安达曼海海域转移,预报中心随即启用了印度洋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该系统除提供海面风场、海浪、海温、海流业务化预报产品外,还可以提供温跃层诊断产品,大大提高了海浪数值预报准确度。该系统曾为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南海所“实验3”号船科考、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印度洋航线等提供专项预报。
自关注范围扩大到了南印度洋之后,预报中心又启动了全球业务化海洋学预报系统,为关注海域提供海洋环境预报。该预报系统基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全球海洋环境数值预报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研究及应用》项目搭建,于2013年9月正式运行并发布预报产品。该系统预报区域覆盖全球海域及两极地区,填补了我国全球海洋预报领域的空白,其中的全球业务化海面风场预报系统是继中国气象局、总参之后我国建立的第3套全球大气预报系统。该系统在2013年的“蛟龙”号海试、“雪龙”船脱困等应急保障服务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油带的漂移扩散及溯源预报中,预报中心启动了自主研发的溢油预报系统,可对海面油井平台瞬时或者连续溢油、海面运动油轮连续溢油、海底沉船连续溢油、海底输油管道连续溢油源进行模拟预报。该系统在大连输油管道爆炸重大溢油事件、“蓬莱19-3”溢油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疑似碎片的漂移和溯源预报中,预报中心启动的是自主研发的海上搜救预报系统。该系统按集装箱、救生筏、落水人员分类,能够提供未来48小时失事目标的漂移路径、速度、方向,并集成了风、流等环境要素的预报。同时,预报中心从国外引进的Leeway数值模式、SARMAP软件等模型软件,与自主研发的海上搜救预报系统一起开展漂移物的集合预报。该系统在2013年的西沙群岛搜救事件中得到过充分应用。
公共产品信息服务平台
公开透明、方便快捷
截至3月31日,预报中心共与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CCTV-1新闻联播和CCTV-9英文频道等进行直播连线,向海内外观众播放第一手的搜救海域最新海洋环境预报,还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乡村之声》,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南海之声》、北京新闻广播的《整点新闻》进行马航失联海域最新海洋和气象状况预报的连线发布。
预报中心第一时间启动预警专题网页,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实时更新最新搜救讯息,以清晰直观的方式让大众了解搜寻海域搜救工作的开展。向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广网、中新社等主流媒体发布稿件108篇,与《中国海洋报》密切配合,每天刊载最新搜寻海域海洋环境预报。通过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腾讯、搜狐网的微博功能发布预报并转发相关搜救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出马来西亚航班失联附近海域海洋环境预报。通过移动通讯平台,无间断发布我方力量搜寻海域海洋环境预报的短信和彩信,使新媒体用户快速全面多渠道地了解马航失联的相关预报信息。
公共产品服务部积极了解媒体、大众需求,促进可视化预报产品的不断改进,并对预报界面进行视频编辑以用于电视节目及新媒体平台播出,以更加直观、更加浅显的方式,帮助观众了解搜寻海域的海洋环境情况;短信、彩信搜救预报的发布,覆盖了无互联网状态下的移动终端,实现了预报信息发布无死角。
上下一心 坚守岗位 无私奉献
为做好一线失事海域搜救的应急预报保障,预报中心各科室相关人员以崇高的使命感日以继夜地坚守在预报岗位上。24小时无间断工作辛苦而繁重,可一想到飞机上239名乘客的生命和家属的期盼,大家感同身受,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想要停歇。
作为中心领导,王辉和于福江以身作则,经常彻夜研究筹划应急策略,以办公室为家。刘桂梅和李云是海洋环境预报室的负责人,由于他们室在本次应急工作中主要承担了三维温盐流海洋环境要素的预报,以及溢油和疑似飞机残骸的溯源和漂移轨迹预测工作,从3月8日开始,他们就轮流24小时执行领导带班制。长期夫妻异地工作的刘桂梅一直独立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她将母亲和孩子托付给亲戚,带领全室预报员全力投入到应急搜救预报工作中。气象室魏立新、李志强,数值室万莉颖、王毅等骨干力量也都始终坚守岗位组织开展预报工作。
为争取在飞机黑匣子电量耗尽前有所发现、突破,预报员们尽职尽责坚守岗位,24小时轮流值守不下火线,有的预报员甚至带病坚持。从3月8日发布第一份《搜救应急预报单》开始,应急组首席预报员李燕始终坚持在预报平台工作岗位上,只要搜寻区域一发生转移,她与应急组的杨逸秋、孟素婧、卢伟和潘青青4位年轻预报员就不分昼夜加紧分析研判。只要接到前方调整通知,他们一定第一时间对疑似飞机残骸进行溯源分析和漂移轨迹预测。无论深夜还是凌晨,只要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和我国现场海域搜救团队打来紧急电话,他们都第一时间针对特殊海域作专项预报。
本次应急工作已持续了20多天,创下预报中心成立以来连续应急时间的最长纪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