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鲁渔危机中“游”走突围
----只有倒闭的企业 没有倒闭的行业
核心提示:全球金融危机对渔业出口企业冲击很大。近日,记者采访了我省青岛、烟台等地的渔业龙头企业却惊喜地发现,在逆境中,山东渔业靠灵活的战术"游"走突围,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日子很难过
“从来没有觉得日子这么难过。”青岛佳元水产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牛兆学如是说。“因为汇率损失,佳元今年损失了近1000万元。美元的贷款利率由原来的6.5%涨到13%还多,贷款利息增加了1300多万元。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鳕鱼由1300美元/吨涨到1800美元/吨,三文鱼由2150美元/吨涨到2900美元/吨。”牛兆学眉头紧锁,每一项都让他不能轻松。
龙头企业尚且如此,小企业更不好过。省海洋与渔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我省水产品出口2-6月份曾出现连续5个月负增长,为近10年来所未有。对日本出口最大降幅高达18.4%,对韩国的水产品出口量下降14.5%。很多规模较小的水产加工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办法也很多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们现在只做附加值高、利润率大的产品,鳕鱼的利润率只有1%-2%,我们干脆停掉了8000吨鳕鱼的生产线,将生产能力全部投到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上,像三文鱼、鲽鱼、螃蟹、鱼松、泡菜等。这些产品的利润率在6%左右。”牛兆学介绍说。
在改变产品结构的基础上,佳元增加了来料加工的比例,减少进料加工的比例,实行不要库存、以销定产的策略,大大降低了风险。
佳元还把小小的三文鱼做到了极致,连鱼皮都成了盈利的大产品。牛兆学说:“从鱼肉到鱼刺、鱼皮,我们都出口了,这得益于高标准的科技含量。佳元原来只生产生鱼段,消费者买回家至少需要半小时才能做熟。后来开发了一款新产品,将鱼裹上面包粉、面包渣,过油炸五分熟,消费者打开包装放在烤箱稍烤一下就能吃。这个产品符合了国外消费者的需求,销量大增。由于面包粉、面包渣比鱼肉便宜,开发后的新产品成本比原产品降了500美元/吨,售价却每吨增加了1000美元。原来我们将鱼皮加工成饲料,直销国内,卖1300元/吨;现在,我们将其加工成产品,出口国外做胶原蛋白的生产原料,卖1500美元/吨,同样的原料,产值大大提高了。”
青岛浩源集团有限公司也打起了下脚料的主意,总经理吕文良直言,“以前加工蛤蜊肉的蛤蜊汤都倒掉了,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今年企业与青岛食品研究所合作,将蛤蜊汤低温真空浓缩,出口到日本市场做调味料,并从牡蛎汁里提取精华做牡蛎精进行出口,从夹缝中找出路。”
汇率巧避险
“佳元过去是先付款,国外客户再发货,这样占用资金大、周期长,汇率损失大。现在通过谈判,改变付款方式,用开远期信用证方式,延期付款。同时,多进货少付款,进一步降低支出。”据牛兆学介绍,通过付款方式的改变,佳元汇率损失进一步减少,虽然今年汇率仍损失了近1000万元,但较之2007年2400多万元的汇率损失,佳元收获不小。
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采取多币种结算的方式,副董事长赵玉山说:“前一段时间美元跌幅严重,我们采用欧元结算,现在美元稳定欧元汇率波动很大,我们又用美元结算。并且,缩短收款期限,部分贷款回笼期限由过去的3-4个月调整为2个月以内,加速了资金周转,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汇率波动的影响。”除此之外,东方海洋还有一个“绝招”,就是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一旦客户无法付款,保险公司可以承担部分损失。
浩源集团总经理吕文良总结得好:“在金融危机面前,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企业要渡过难关,质量是根本,变通是关键。”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