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托起大产业——访我国著名海水鱼类养殖学家雷霁霖

来源:中国农业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3:20:07 
大菱鲆托起的大产业,是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典范,是科学家创新与务实的结晶。它闪烁着人生的价值和风采,诉说着中国科学家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和深情。它给人深刻的启迪和力量:科技产业化的丰硕成果,来自开拓创新,锲而不舍,劈荆斩棘,永攀高峰。
——采访题记
一条鱼托起一个大产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使北方的养鱼产业由传统方式提升到工业水平,使沿海渔民提前致富奔小康,这对于我国北方沿海来说无疑是一项难度巨大的科研和推广工作。
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畲族科学家雷霁霖,是一位胸怀理想、充满追求、奋力拼搏的开拓者。他引进了欧洲大菱鲆,突破和创建了引种、养成、工厂化育苗和养殖技术,并建立起“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养殖新模式在全国推广,使其发展成为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大产业。为此,他获得了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2年的杜邦科技创新奖。
雷霁霖自1958年山东大学毕业分配到黄海水产研究所从事鱼类增养殖研究,已有40多年了。“海水鱼”不仅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而且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他锲而不舍地辛勤耕耘,留下串串闪光的足迹:
他研究过22种经济鱼类,其中有8种已达产业化。
主持和参与5个现代化实验基地的建设。
首创了工厂化育苗技术和系统工艺的构建。
为了改变我国北方海水养鱼的滞后局面,不顾辛劳,到处奔走呼号。
积极倡导走工厂化养鱼之路,并提出“北苗南养”、“南北接力”、“海陆接力”和“跨洋引种”实现产业化等重要举措。
他勤于著书立说,并将利用深井海水和工厂余热的节能理论贯穿于实践之中。
正是这些长期思想磨炼和技术积累,为他最近10年创造大菱鲆产业化的奇迹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他是一位有几十年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他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在大菱鲆的研究和推广中,他曾在工作岗位上晕倒过3次,两次入院抢救,可是出院后他又同样拼命干。人们赞誉他:以战斗姿态和生命代价换来了大菱鲆的产业化!
那么,雷霁霖是怎样历尽十载艰辛路,发展产业富四方的呢?
品种是产业化的龙头
“我对海鱼情有独钟,尤其是对大菱鲆这个品种。”他坦然而平和地说。
面对当时我国北方沿海养鱼有“越冬难”和实现规模化生产更难的现状,他心中万分焦急。过去的实践证明,我国北方沿海冬春季水温低,一些肉食性、温水性和暖水性养殖品种,都要在人工条件下越过一个甚至两个冬季才能达到上市规格。生长慢、周期长、投入大和能耗高成为实现其产业化的拦路虎。
他深知,从专业角度考虑要赶走这个拦路虎,就必须去寻找既耐低温又能快速生长的养殖品种!为此,他提出了我国北方沿海应选择冷水性品种和走工业化养鱼的发展新思路。
雷霁霖朝思暮想,全面分析了北温带鱼类区系的地理分布和产业开发特点,从东、西方国家相同纬度水域的自然种群中筛选出优质冷温带良种鱼。经过长期对比和分析,他最后选定了原产于大西洋东北部沿海的大菱鲆良种,大胆提出跨洋引种,将其培植成适应于我国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主养品种。
20世纪80年代初,雷霁霖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资助赴英国考察海水养殖的良机。在英国学者Howell博士的热情支持下,他实地考察了英国大菱鲆及其工厂化养殖。可惜当时的国际关系尚不成熟,不能马上将喜爱的鱼苗带回中国,他们只能把双方的默契作为交流和友谊的桥梁。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历长达11年的不懈努力,在1992年8月,终于在Howell博士和West先生的热心帮助下将大菱鲆引进中国。这怎能不使雷霁霖如获至宝,喜在心头呢!
落户中国青岛小麦岛的200尾大菱鲆苗种,原产于欧洲大西洋东北部沿海。它属硬骨鱼类鲽形目菱鲆属,英文名turbot,音译名兼商品名为“多宝鱼”。它的体形圆美,肉质鲜嫩,胶质丰富,口感独特,适应低水温生活,生长快。性格温顺,易接受配合饲料,耐低氧,病害少,是国际公认的冷温带地区不可多得的养殖良种。大菱鲆的这些优良性状,深深地吸引着他,成为北方工厂化养鱼产业的龙头和闪闪发光的希望之星。
创新是产业化的关键
对于一个新引进的品种来说,驯化和养殖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种子工程的突破。因为,这将决定该品种能否长期适应客居地生活环境,并在此繁衍生息、安居落户。
大菱鲆在原产地野生条件下,每年只能繁殖产卵一次,而且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尚不能像真鲷、牙鲆一样自行产卵、受精。在欧洲,大菱鲆虽早已形成规模化生产,但至今仍未解决人工条件下的自然繁殖技术问题,人工育苗成活率至今仍远低于其他经济鱼类的水平。由于大菱鲆的育苗技术难度很大,欧洲国家予以保密,专利技术十分昂贵。因此,国家科委、山东省科委和国家农业部十分重视这一引进项目,并连续多年资助他们开展研究工作。
雷霁霖说,课题组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很难掌握雌鱼卵子的成熟度,不是采不出卵就是过熟了;即使采出了成熟卵,也未必能有成熟优质的雄鱼相匹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把每尾排卵的亲鱼做好了标记,逐尾记录它的排卵间隔时间和质量。经过几年工夫,终于找到了大菱鲆亲鱼狭窄的排卵“窗口”和排卵的高、低峰节律,逐步走向了自由。
大菱鲆的早期育苗也十分艰难。因为它的卵径小,自身携带的营养少,必须人工细心呵护,及早提供适宜的饵料。否则,就将全军覆没。更严重的是它的发育早期有鳔器官的发生和消失过程,开鳔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早期鱼苗的成活率。他们查清了鳔器官的形成和充气规律,对水质、充氧和营养进行了合理调节,突破了这一早期育苗成败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以雷霁霖为首的课题组研究和掌握了光、温控制技术,攻克了大菱鲆亲鱼在人工条件下的分批成熟产卵,连续多茬育苗的关键技术,使之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水平。
雷霁霖和青年人一起,常年奋战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奔波于研究室和实验点,忙碌在育苗池边,不顾疲劳,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他的言传身教给青年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马爱军博士深有感触地说:“雷教授太敬业了!他永远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他的血压很高,却很少顾及。他白天忙碌着,晚上又工作到深夜,但总是让我们先回去休息;第二天,又是他最早站在鱼池旁。在点上工作时间长了,他总会催我们回青岛看看家,春节也坚持自已留在点上。我从导师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术,更学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忘我精神和高贵品质。”
播下辛勤的种子,就会迎来丰收的喜悦。1998年初到1999年初,雷霁霖带领课题组利用自行设计的培苗系统和光温控制技术,首次在山东蓬莱市鱼类养殖实验场突破了大菱鲆连续多批次、大规模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半年累计生产大菱鲆苗100多万尾。专家鉴定认为,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规模化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模式是产业化的基础
为解决我国北方养鱼受冬春季低水温制约的问题和达到节能降耗,雷霁霖创造性地提出开发地热和工厂余热利用的倡议,还提出了“北苗南养”、“南北接力”等产业化发展方案。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向山东省提出了开发黄岛发电厂余热利用的倡议并得到实施。近年,雷霁霖首创的大菱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新模式又得到了全国的普遍推广,大大的丰富了工厂化养鱼的理论和实践,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第四次浪潮”的形成和发展。
当他回顾早期在威海实验期间,育苗池的水温很难按需进行人工调控,经过千辛万苦,育出的8万多尾鱼苗都已长到2公分多了,正当成功在望之时,因夜班人员调节水温失误,苗池中水温过高,8池鱼苗被全部煮死。雷霁霖的心在流血,在哭泣……他至今想起那终生难忘的情景,永远刻骨铭心。
此后,雷霁霖痛下决心:一定要抛弃这种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要坚决走“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养殖新模式。
谈何容易!打深井海水要花大钱,在没亲眼见到效益之前,哪个企业家敢于投资冒风险!
“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山东省蓬莱市水产局赵风亭局长(现任市人大主任),请我帮助蓬莱建一个鱼类养殖实验场。我开门见山地对他说:如果打深井海水就建。否则,就不要建。决不能老牛拉破车劳民伤财!”
依靠科技兴渔的赵局长采纳了他的意见,当场决定打深井海水,并按照雷霁霖的总体设计方案,建起了一座1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大菱鲆育苗养殖基地。常年11℃-16℃的深井海水清澈见底,流淌在圆形的育苗和养成池中,池内还设有自动充氧和清污装置,鱼苗和成鱼在池中的养殖效果十分理想。
赵局长告诉记者:“雷教授设计的这种现代化养殖模式,首先在我们蓬莱市开花结果。它不仅使大菱鲆育苗技术获得重大突破,而且向全国沿海辐射推广,为我国北方沿海开辟了一条高效实用的集约化养鱼之路。”
效益是产业化的动力
大菱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及其育苗获得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莱州市大原镇朱旺村的渔民藤家麟动心了!他几经周折才找到了雷霁霖,他急切地问:“雷教授,我们莱州能否养殖大菱鲆?”
“这条鱼,就是为你那里准备的!北方自然水温低,但你们那里能打出深井海水,水温终年恒定,一年12个月都能生长。”雷霁霖的话,给藤家麟吃了定心丸。他二话没说,一个月分两次买走了4万-5万尾鱼苗。后来,他告诉雷霁霖:“按照您说的办法养殖,我买回去的大菱鲆苗一尾都没死。我托您老的福,当年年底挣大钱了”。滕家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莱州市大原镇朱旺村的党支部书记滕春竹告诉记者,从那时开始,他们按雷霁霖的提议,划地数百亩,建起了村级“大菱鲆养殖工业园”。第2年每棚养殖万尾大菱鲆的纯收入就有100多万元;第3年全村简易大棚发展到130座,共养殖120多万尾大菱鲆。为保获地下海水资源,现在养殖规模不再扩大但全村仍保持丰产旺销的势头。这几年他们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建厂。
自1999下半年起,大菱鲆商品鱼价格在广州、深圳市场上一路飙升,从每500克85元上涨到160元,最高时达200元以上。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大菱鲆产业的发展。
“雷教授引进的大菱鲆,不仅带领我们朱旺村致富奔小康,同时把大菱鲆的产业推向整个渤海湾沿岸,并向江南沿海延伸。”滕书记又说,他们村就在深圳市和汕尾市建起了大菱鲆养殖场,真正实现了“北苗南养”、“南北接力”生产。
莱州市大华水产养殖总公司总经理杨学宋说:“我是从1994年真鲷养殖时认识雷教授的。作为一名科学家他不但理论基础扎实,技术过硬,始终坚持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还一心推进大菱鲆的产业化。他不仅帮助我们公司创造了效益,还给全国全社会创造了效益。现在,大菱鲆在全国发展成大产业,雷教授功不可没。”
大连万洋公司的修茜总经理、大连富谷公司的吕永军总经理,他们都在实践着雷霁霖的工厂化养殖理论,无论在大菱鲆还是在河鲀的养殖上都获得了骄人的业绩。
目前,全国已有专业化的大菱鲆养殖工厂400多家,养殖工厂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年总产量已逾3000吨,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同时,在大菱鲆育苗和养成主体产业高潮迭起的带动下,激发了饲料、渔药、设备、建筑、地质勘探、打井、环保、活鱼运输、加工和营销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给这些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构成一条庞大的产业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机制和创业氛围,并解决了数以万计人的就业。
大菱鲆养殖造就起来的当代新兴养殖工业,它已超出了单纯的品种选择和引种繁育。它不仅包含丰富的技术内涵,还包含了生产观念的转变、生物保安观念的树立、科技意识的提升、食品文化的进步以及国际交流的扩大等多方面社会效应。
随着大菱鲆引种工程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当最终在我国实现了全封闭式工业化生产之后,就完全能够回避传统养殖产业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老路,打造成一项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综合效应良好的现代化设施渔业。
雷霁霖教授是一位不断思索,不断创新和不断与生产之间保持着紧密联系的科学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