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0月出访印度尼西亚时,发表演讲称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自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也有多个省份的多名代表提出相关议案和建议。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而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则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将中国、东盟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联系起来,甚至辐射到西亚、欧洲等国。
经贸合作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贸易总额高达6900多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额的17.9%,这意味着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经济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优越的经贸合作基础。
数据显示,位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广西省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在2013年达到了159.15亿美元,与2002年的6.28亿美元相比增长了25倍,东盟已经连续14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其它省份,如福建、广东、海南等省的人大代表都在此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强调要抓住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将其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契机。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春洪在广东代表团5日的开放日活动中表示,“实现海陆联动,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打造与国际竞争合作战略的新高地”。
福建省在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发布的《福建省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2014年工作打算》中也提到,要“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鼓励有条件企业加快‘走出去’,培养一批本土跨国企业”。
人文、科技交流合作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经贸合作的平台,也是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人文和科技交流的载体。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大都具有丰富的华侨资源。据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代表向记者介绍,泰国华人中祖籍来自广东的占79%,印尼华人中粤籍为49%,马来西亚为57%,新加坡为45%。通过粤籍华侨可以搭建一些交流平台,不仅方便企业之间的投资和贸易往来,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人文交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从事生物海洋学研究,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科学家有长期合作。他告诉中国网记者,科学家们通过在大家共同关心的海区共同做研究,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优化,并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学习、交流。
海洋生态保护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海洋生态保护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江苏省,十分重视沿海生态保护。
“江苏的沿海发展战略首先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定沿海围垦新造的土地中不低于20%的面积要以保护为主,而作为工业用的新造土地不能超过20%,其它土地则作为农业等与生态有互补功能的土地加以利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环保厅厅长陈蒙蒙告诉中国网记者。他还向记者透露,江苏省近期正在对沿海的15个化工园区参照国际惯例设置排放标准、进行集中治理。
而在其它省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规划中,海洋生态保护都占据了重要位置。
合作共赢
中国提出重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后,遭到了一些国家的质疑,担心这是中国试图扩张在东南亚等地区的影响。
3月8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丝绸之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而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为了“合作共赢,打造利益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向晓梅告诉记者,由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政治、文化、宗教等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实施该战略时应分阶段逐步推进,并充分发挥市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