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 >> 关注南极旅游 >> 正文内容

关注南极旅游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20 16:25:12 

2014马年的第一天,南极传来百余名中国游客大年初一团拜长城站的消息。消息在各大小媒体、网络频传。当人群拥向南极这片地球上最后的净土,是否会威胁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科考工作的有序进行?网民普遍呼吁南极旅游市场亟须规范。笔者曾15次赴南极考察,与众多南极旅游者亲身接触,依据多年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 王自磐
国际南极旅游管理有序
南极是世界公认的全人类共有的最大自然保护区,有着较为完备的国际条约与法律体系严格规制。1961年《南极条约》生效,成为国际社会管控南极的基本法。随后,《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等一系列法规出台。1991年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了更为严格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南极环境保护得以空前强化。
在南极领土争端被冻结、矿产资源开发遭禁之后,南极旅游成为继科学研究之后人类最现实的和平利用活动。成立于1991年的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发挥了有效协调国际南极旅游市场、监管各国南极旅游业务营运的功能,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南极特殊地区开展旅游服务的行业标准,并获得国际社会的公认。事实上,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已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实现对南极旅游科学管理的最佳助手。现今世界各国的合法南极旅游机构,都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而成为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的成员单位,方可获得在南极开展相关业务的资质。
中国需构建自己的南极旅游服务链
受金融风暴影响,近年来主要西方国家南极旅游游客人数出现明显波动。其中,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南极游客人数出现大幅度下降,但依然占据游客数量第一的位置。德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南极游客总人数和排名均超过澳大利亚,升为第二。中国作为后起之秀,无论是排名还是游客总人数,从原先的被忽略不计,到目前迅速上升进入前5。可以预期,这种增长势头将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而持续。
南极旅游的实施,主要依赖游船或航空器经由南极五大门户港的接驳转送。迄今为止,全世界拥有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营运资质的上百艘南极游船中并无一艘属于中国,空中航线也无中国飞机。中国游客基本上由国内旅游机构组团,在南极门户港或包船或拼团将游客送交外方公司游船或飞机,再前往南极。由此表明,国内所谓的南极旅游市场并不健全,中国人在国际南极旅游供给市场中没有话语权更不掌握资源。人们期待如此不平等现状的改变,也期待政府部门尽快实现政策松绑,鼓励中国企业家投资南极旅游和游船业,构建完整的南极旅游服务链,推动中国人自己掌握南极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以利培植和形成真正的国内南极旅游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南极游客的组成结构,已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以2014年春节团组为例,游客中企业家与职员的比例,分别在9%和77%,后者中有公司职员,还包括多位普通中、高校教师和退休科教人员甚至青年学生,这表明中国南极探险游正逐渐走向大众化。而在年龄结构上,40岁以下年龄段比例高达60%,体现我国年轻一代崇尚大自然和科学的热情高涨,加上退休老年人约占9.5%,年龄结构比例已接近西方。中国人在国际南极旅游市场的出现,打破了长期由西方人把持的局面。
催生中国南极旅游行业协会
南极旅游业的消长,自然会遵循其自身的市场规律,但政府管理与政策导向也不可或缺。笔者认为,我国南极旅游市场管理,也应借鉴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的管理模式,即尽快成立中国南极(极地)旅游行业协会,实施国家管理部门政策指导下的行业细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功能和益处包括:
一是构建国内业者与主管部门、业者和消费群体以及国内与国际行业协会之间的桥梁,实现上下、中外的信息沟通;
二是便于政府管理部门获得较为准确和相对全面的业务信息,以实现宏观管控与决策指导;
三是在政府管理部门指导下,由行业协会制订并推广实施行业管理技术规程与措施,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功能,有效提高行业整体素质,规范、净化国内市场;
五是我国北极旅游业的开展与管理,可同时纳入该组织业务范围内进行。
目前,我国现有南极旅游机构中,具有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资质的成员单位屈指可数。但仍然可以依靠其中的骨干单位,积极筹建国内行业协会,吸收扩大协会组织。国内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入会,应以国内资质为主要条件,而不必拘泥于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资质的有无。与此同时,创建一个既与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接轨,又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行业标准与实施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南极(极地)旅游行业协会的成立之日,即是中国南极旅游走向成熟之时。
理性客观看待南极旅游
据统计,近年来全球南极旅游人数年均3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约2000人,占总数不到7%。一般来说,当人们同处南极纯净而又被严格监管下的特殊环境里,中外游客都能听从指导,恪守规矩,这就是神奇南极的魅力所在。至于不良个案的出现,因为人员素质的差异性,无论是考察队还是旅游者,各国都难以杜绝,环保教育也始终为各国所锲而不舍。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热情好客是我们的传统。据笔者了解,约定俗成,除了不便公开的去处之外,任何国家的考察站都不会将来访者拒之门外。尤其是南极考察站作为展示一个国家科技与文明的重要窗口,更不会冷漠待客,这是原则。一般来说,游客逗留站上的时间和活动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主要用于购纪念品、盖纪念邮戳、拍照留念等,一般不会对考察站正常工作与科研秩序造成干扰。另外,南极游船的生活设施和饮食条件优越,因而鲜有游客会动用站上的食品和饮料。
以2014年中国南极游客团拜长城站为例,旅游组织方事先向国内极地管理部门作了汇报,并与长城站方面取得联系,游客登陆之前又派出先遣组进行沟通。游客受到站上的热情接待和考察队领队的亲切关照,游客遵循预设路线自由活动,整个参观访问活动也是生动有序。这是一次国内大型旅游团拜访祖国南极考察站,并受到正常接待的成功案例。
新世纪中国南极旅游的兴起,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顺应民族复兴的历史趋势。但中国南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占世界市场份额尚少,远未到达“西方不亮东方亮”的阶段,因而,事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社会各界提供正能量。
我们应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南极旅游消费市场的悄然增长……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40311/38233.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