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扭转业绩颓势,国内船企纷纷拓展海工装备领域。中船重工集团称,2013年,集团批量承接了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工程配套设备等,合同金额同比增长5倍多,占承接合同总金额的比重超过12%,完成经济总量同比增长41%。截至目前,全集团累计承接建造海洋工程装备67座,为国内第一,海洋工程装备正逐步发展成为集团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极。
中船重工集团旗下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泽华表示,海工装备市场繁荣的背后是大量高价值订单的涌现,随着各国对大陆架资源的日益重视,海工装备制造业开始步入黄金发展期,海上油气田勘探、开采设备的发展前景很被看好。
中国船舶行业工业协会预测,2014年我国海工装备市场仍将活跃,特别是浮式海工装备市场前景相对乐观。
澜玛控股执行董事邬卫华曾表示,现在是投资海工装备的好时机。现有海工装备太老,世界范围内使用25年以上的钻井船占总量的40%以上,其他海工装备也存在此种现象,未来将需要200台自升式平台来替换旧的平台。
不仅如此,海工装备市场的活跃在企业市值排行榜中亦有体现。在由航交所发布的2013年港航企业市值排行榜中,海工企业的市值排名提升较大。
不过,有分析人士表示,尽管2014年海工装备市场仍将活跃,但是由于不少造船厂转投海工装备,因此还需理性进入,规避产能过剩风险,提高技术水平。
海工装备广阔前景
从预测角度,已是中国海工装备龙头大佬的大船重工认为,海工装备未来市场需求将稳步增长。钻井装备方面,市场处于新一轮繁荣期的波峰,面临一定回调压力。生产装备方面,据IMA统计,全球计划投资的海洋油气开发项目对浮式生产装置的需求量约为230座,预计2014–2017年,全球浮式生产装置投资总额将达910亿美元。天然气装备方面,据DW预计,到2020年全球LNG-FPSO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左右,LNG–FSRU市场规模将达到40亿美元左右。水下生产系统方面,市场被欧美垄断,据GE预测,全球采用水下生产方式的油气田比例将从去年的9%上升到2020年的15%,2011–2015年全球水下生产系统市场总额高达1340亿美元。
在技术发展方面,呈现多功能、集成化的特点,包括自升式、半潜式和钻井船等主力装备都朝着功能多样化、系统集成化方向发展。另外,钻井、生产、起重、生活、储卸油等多功能复合型装备拓展了作业能力,向深水化和规模大型化方向发展,包括深水、超深水钻井船作业水深向3600米挺进,钻井深度达到12000米。目前韩国提出以此为特征的第7代钻井船概念,浮式主流钻采、生产装备不断挑战极限能力。
在浮式LNG技术方面,前景也颇广阔,LNG–FSRU、FLNG等浮式LNG装备得到长足发展,迅速从概念阶段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各国研究机构加快浮式LNG装备技术的研究步伐,相关的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
此外,水下装备的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远海不断发展,水下生产系统已成为海洋油气开发,特别是深海油气开发必不可少的一环,相关技术与装备的应用更加广泛……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