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由上海科学家李春峰等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英文简称IODP349航次)将从香港启航。通过深海钻探,科学家们将阅读海底这本“大书”——它扩张的起始、终止时间,边缘海洋壳增生与演化过程,将有望被一一掀开。青年报记者 严柳晴
在南海完成三个钻孔
首席科学家之一来自上海
今年1月28日,我国13名科学家将踏上南海科考之路。他们将乘坐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第IODP349航次。此次航行由中国科学家主导。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春峰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联合担任此航次首席科学家。
“海底像是一本书,我们就是要通过‘大洋钻探’,去‘钻透’这本书。”林间教授说。什么是大洋钻探?它集中世界各国深海探测的顶尖技术,在几千米深海底下通过打钻取芯和观测试验,探索国际前沿的科学问题。
当考察船载着科学家抵达南海后,他们将在南海水深4000米左右的深海盆完成三个钻孔,钻头探入海洋深处,分别在北面、中部和西南面凿出三口“井”来。这三口井的深度分别为1930米、1061米、965米。
通过这三口“井”,科学家此行将首次获得深海盆关键沉积层和大洋玄武岩样品,并对此进行分析。他们通过“井”里传递的信息,翻开这本海底的“大书”——南海海盆怎样演化;沉积环境如何演变?南海究竟“几岁”?他们希望能确定海底扩张的起始和终止时间,揭示边缘海洋壳增生与演化过程,描摹东亚中生代以来的地质演变……构成一部“边缘海的发育史。”
与15年前出征有何不同?
在更深的海底钻探火成岩
南中国海(SCS)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尽管南海面积相对较小,但它是联系西太平洋主要构造单元的关键区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济大学教授李春峰这样介绍南海:“它有最老和最年轻的洋壳、最深的海沟、最大的边缘海、最破坏性地震、最大的火山、最大的弧后盆地……”
科学家出征南海,便是要解剖这只“麻雀。”
1997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1999年便参与了ODP184航次南海首次大洋钻探。与当年相比,此次南海之旅有何意义?
对此,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表示,1999年时,只是在两三千米的海底钻进几百米,此次,将要在四千多米深的海底钻近两千米;当年钻取的是“软性”的沉积岩,这回要钻探“硬性”的火成岩。其次,目的也不同:1999年是研究南海三千万年的气候环境历史;这次不但要确定南海的形成年龄和形成历史,还要研究深海底下的微生物。
汪品先院士表示,此次南海大洋钻探,正是力图探索“南海的深部与表层的关系”,还要将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结合起来,研究“深部生物圈”。“通过国际合作进军深海大洋,可能是我们较快地走到地球科学前沿阵地的捷径。”
“在学术意义之外,该航次的实施对我国深海资源勘探、深海科技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还具有重大意义。”李春峰教授表示。据悉,2008年10月,由他牵头提出以钻探深部玄武岩洋壳、揭示南海形成历史的钻探建议书,于2012年12月通过国际投票,正式被列入钻探计划……
查看全文:http://youthdaily.why.com.cn/epublish/node37623/node41676/userobject7ai387669.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