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解读中国防空识别区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20 16:34:01 

蓝线为美军轰炸机“刺探”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飞行路线示意图。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中国军事几乎是所有美国智库的热门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6个领域:中国军事战略、台海军事形势、中国军事科技、中国南海问题、中国军费开支及中国军种发展战略。此外,中国军购及军售、对外军事交往、军事决策机制、太空力量等,也都是美国智库的研究范畴。

“东海防空识别区举动:为何而来,为何选在此刻?”

2013年12月5日,美国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出版了新一期《中国简报》,主编戴维·科恩这样提出问题并展示他如何研究中国:这是中国的“反介入战略”的一部分,意在拒阻美军的侦察行动,而这恰恰正是美国“海空一体战”要应对的目标。

中国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作为美国早有预料的专家,科恩判断,“这意味着(对中国而言)中国有能力独立识别飞机的身份。”这跟过去几年的做法有所不同:这一次,不再是孤立日本,而是迫使美国、韩国做出反应。

美国防务智库内部又开始热闹起来。自从中国在2013年11月宣布设立防空识别区以来,美国智库发布的文章,不止一篇提及“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你来我往”

美国几乎所有重要智库都在研究中国。

以《中国简报》的东海防空识别区专题为例,还有两位华盛顿智库杂志主编在重点关注:一个是科恩的前任,一个是《国家利益》主编哈利·卡兹亚尼斯,该杂志隶属于尼克松中心,该中心的荣誉主席和顾问委员会主席,分别是尼克松时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亨利·基辛格和国防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

卡兹亚尼斯的文章13次提到“反介入/区域拒止”。这篇文章标题就是“海空一体战与防空识别区:你来我往”。

“反介入/区域拒止”跟中国有什么关系?按照美国国防部海空一体战办公室的解释,前者指“阻碍向战区运动”,后者指“阻碍在战区内机动”。

跟他的同行差不多,卡兹尼亚斯的起点也是中国的官方报道,从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11月23日对防空识别区的答记者问,尤其是“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这一点,判断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不仅属于领土争议的范畴,也对美国在近海的行动表示了一种日益升级的不满。

他认为,设立防空识别区为中国投诉美国的情报收集飞行以及中国追踪未能提供飞行计划的飞机提供了法律依据,这很可能就是针对海空一体战而来,中国将这一概念视为美国可能军事干预中国利益的证据。

事实上,许多美国智库正在做出这样的判断:“驱赶不断在海岸线从事侦察和干扰活动的”美国侦察机,是中国空军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意在拒阻美军在中国近海的行动。

2013年12月7日,美国防务新闻网站刊登了《作为反介入战略一部分的中国防空识别区》一文,文章引述多位防务专家的看法,认为他们早有预料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接下来中国还会将防空识别区推进到其他海域。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园田义明是受访专家之一,他与同事詹姆斯·霍尔姆斯合著的《太平洋上的红星》,已被该院列入海军作战部长专业阅读计划必读书目。

来自战略洞见(Strategic Insight)智库的专家则认为,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是为了确立法律依据,服务于在和平时期建立全面反介入网络以遏制周边国家的目的。在中国看来,他说,这“周边国家”主要指的就是美国。

而美国提出“海空一体战”,就是应对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这就构成了卡兹亚尼斯在文章标题所说的“你来我往”。

比照中国这边,2008年10月,空军一份内部研究文章指出,中国需要一个“全国范围的”防空区,以确保中国领海安全,阻止周边海空遭到“不断而凶猛的挑衅”。

时间再回溯到2001年,一架中国战机与一架美国EP-3侦察机在距中国海岸线外70海里处发生碰撞,中国飞行员牺牲。美国侦察机随即紧急降落在海南岛,中国扣留全部24名机组成员,在严密检查了机上侦察装置后,要求美方将侦察机拆卸后运回国。

现在,美国智库要将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与美国军方近年推动的“海空一体战”联系起来,一个捷径就是借助“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前者是为应对后者而来,海南撞机事件成为案例之一。

海空一体战:17年确定方向

早在1992年,美国海军军官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在论文提出“海空一体战”概念。彼时苏联刚刚解体,习惯以苏联为假想敌的美军一时没想好接下来怎么办。直到进入21世纪,海空一体战概念才终于得到重视。2009年,美国国防部长下令海军部和空军部合作进行研究,空军参谋长和海军作战部长随后联合签署了秘密备忘录。同年,美国提出“重返亚洲”的外交战略。

可以说,斯塔夫里迪斯主要凭借这一概念被誉为“美国海军大脑”,出任美国欧洲司令部司令及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司令。

2013年5月,斯塔夫里迪斯退役,担任美国海军学院下属私立智库“美国海军研究所”的主管,在前面提到的基辛格和施莱辛格等前辈之后,提供了新的一个从官员到智库谋士的“旋转门”实践案例。

海军研究所是由15位美国海军军官在1873年建立的,地址就选在美国海军学院旁边,是美国海军最倚重的智库。

从斯塔夫里迪斯提出“海空一体战”以后,美国智库,尤其是跟军方有密切联系的智库,陆续进行相关研究。

军事观察家指出,美国的对华军事政策,很大部分是来自其智库。据分析,智库主要通过5种渠道发挥影响。一是智库研究人员直接到政府任职。二是出版刊物、著作或提交报告。三是利用大众媒体形成舆论。四是为政府释放政治信号。五是举办学术交流活动。

2010年,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连续发表两份关于海空一体战的报告,一上来就介绍说,该中心是一个独立而不带党派色彩的政策研究机构。

真是这样吗?

上述两份报告的作者,全都来自美国军方,其中两位曾在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净评估办公室工作,而这个办公室资助的智库之一,就是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

至于美国为什么需要海空一体战,针对谁,作者说得很明确:随着先进军事技术的传播,加上以中国和伊朗为代表的其他国家对这些技术的运用,美军在美国利益的两个命脉地区(西太平洋和波斯湾)保有军事进入通道的能力持续受到挑战。

中国一直是美国重点关注目标,这次也不例外。美国智库研究中国,主要集中在6个领域:中国军事战略、台海军事形势、中国军事科技、中国南海问题、中国军费开支及中国军种发展战略。此外,中国军购及军售、对外军事交往、军事决策机制、太空力量等,都是美国智库的研究范畴。

智库在前,官方在后?

由于防务属于敏感领域,各国都不会公开自己的家底,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报告作者除了引用美国的官方或智库报告,比如美国国防部的《2009年中国军力报告》以及国会下属研究机构做的“中国海军现代化”系列报告,还有兰德公司编辑出版的《信息时代的人民解放军》一书,还会用到比对等方法,尽可能确定一些细节。比如,关于中国的潜艇数目,目前依然是众说纷纭;报告作者认为最终的数目应该包括12艘基洛级、12艘宋级、12艘元级以及6-8艘商级,而这个数目与《简氏战舰》所说的总共40-50艘大致相符。

既然研究中国,当然少不了中国学者的观点。胡鞍钢、门洪华合作的《现代中国之崛起:综合国力与大战略》(中文标题为《中美日俄印有形战略资源比较——兼论旨在“富民强国”的中国大战略》),里面提到综合国力,简称CNP,就引起了包括上述报告作者的注意。他们结合其他材料判断,中国的国力发展恐怕超出了美国的评估,美国的优势正在削弱。

不过,当人们开始将美国提出的“重返亚洲”战略与“海空一体战”联系起来,美国军方却通过智库表达了不同的声音。

2012年5月,美国空军参谋长和海军作战部长联名在《美国利益》杂志撰文指出,海空一体战并非针对某个具体地区而来,甚至不是一个战略;这一概念主要是提供一个框架,用于组织海军与空军的协同训练与装备。

一年后,2013年5月,美国国防部的海空一体战办公室发布报告,题为《海空一体战:军种协同应对反介入与区域拒止挑战》,首次就海空一体战给出说法:在1970、1980年代,为在欧洲应对来自苏联支持的军事进攻,美军开发了地空一体战的概念,将作战重点放在空军,这也推动美国陆军与空军之间的协同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作为继任者的“海空一体战”概念,不再强调从空中对地面区域进行打击,而是将区域划分为空中、地面、海洋、太空以及网络五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协同行动。

但美国军方没有点名针对哪个国家。

美国智库再次证明,他们在台前可以走得更远: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在2010年发表的海空一体战报告,直接把中国正在加紧部署这种军事能力列为海空一体战的产生原因……查看全文:http://www.infzm.com/content/96626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