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核潜艇事故背后的5大因素:数倍人员超载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   发布时间:2015-05-21 03:20:59 

俄潜艇事发地点示意图 图片来源:东方网

俄潜艇事发过程示意图:两个舱门在发生火警报警时被封闭,并释放了氟利昂,此时两个舱室内共有41人 图片来源:东方网

资料图:俄罗斯阿库拉-2级“猎豹号”核潜艇试航

俄罗斯核潜艇“环斑海豹”号的致命灾难,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以至影响俄海军和军工企业整体声誉的恶性事故呢?尽管俄政府和军方三缄其口,但知情人士透露的最新情况显示,是几方面因素的综合导致了这起灾难,而技术和人才的青黄不接则是根本原因。

第一大因素:数倍的人员超载埋下隐患。出事潜艇的标准配置是73人,事发时艇上却有208人。尽管俄军方和生产企业均解释说,该艇正在进行海上试航,生产企业需要派大量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官兵操作全新的系统。但大量人员挤在狭窄的空间内,一旦发生事故,配备的救生设备将严重不足。

事实上,有遇难者家属向俄《共青团真理报》透露,在船厂工作的一对父子,此次同时被派往艇上参加试航工作。事发时,为了营救失去知觉的父亲,儿子把自己的氧气罩给后者戴上,自己却中毒身亡。这一报道证明潜艇上的救生设备确实不足。

第二大因素:事发时有人在艇内违规吸烟。一些专家认为,由于艇上人员混杂,监管缺位,任何一个人只要点一支烟,就会触发消防系统喷洒氟利昂灭火剂,同时关闭相应舱室的密封门,造成舱内人员窒息而死。


第三大因素:参加试航的技术人员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消防系统意外启动的情况。由于艇上人员太多,很多人可能没有听到警报声,或者不知道那样的警报声意味着什么。

这一猜测目前已得到证实。仍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工程师维克托·里夫克告诉《共青团真理报》:“我值班结束后刚躺下休息,突然,氟利昂气体正对着我喷下来,像雾一样。我失去了知觉。”他的同事谢尔盖·安沙科夫说:“液化的气体包围我们后,我听见警报声,然后听到副舰长大叫:‘接通你们的呼吸器!’一些人直接吸入氟利昂,立刻死去;一些人仍在迷惑中,没能戴上面罩。”

第四大因素:潜艇制造环节出现问题。俄军工专家亚历山大·古茨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俄罗斯军工在产品和人才两方面都青黄不接,不少新武器其实是用苏联时代库存的原材料装配的,至于这些颇有年头的材料是否合格,无人敢保证。

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后,大批军工企业人才流失。由于过去20多年里几乎没有生产新潜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要么退休或流失海外,要么技术荒废。总而言之,技术与人才的“断档”是导致“环斑海豹”号悲剧的根本原因。 (本报特约记者 张竹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