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中日关系,到年终时有了跌入更深谷底的趋势。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突然参拜供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打破了日本首相连续七年未参拜的历史。这一天是安倍出任首相一周年纪念日,而上次小泉纯一郎首相参拜,则是在2006年8月15日的日本二战战败投降日。对安倍的参拜,中国当即强烈抗议,外交部长王毅表示这是在挑战中日关系的底线,中方必将奉陪到底。韩国政府也表示愤怒。
靖国神社无疑是一个饱含政治象征意义的场所,尽管安倍辩称他是纯粹以个人名义参拜,但也不能掩盖此举背后的政治动机。长远来看,本次参拜也是从2012年底开始发酵的新一轮钓鱼岛危机发展至今的结果,要理解这一事件并前瞻2014年的中日关系走向,需要追根溯源,并考察东亚整体的地缘政治格局。
钓鱼岛是中日历史遗留问题。上世纪70年代,双方领导人达成了暂时搁置主权争议的谅解,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基础之一。而日本在2012年9月宣布实施对钓鱼岛的“国有化”,虽然名义上是对当年4月石原慎太郎提出的“购岛”计划的反应,但实质上日方是不再承认主权争议,打破双方曾经的共识。这个举动已经触及到中国在东海利益的底线,同时钓鱼岛也涉及到巨大的能源、资源、军事和国际法价值,从而导致中国不得不做出激烈反应。
在更早的时候,从2010年9月一艘中国渔船与两艘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相撞以来,中日双方围绕钓鱼岛的海上博弈就不断升级,日本开始强化在其“西南诸岛”的海上军力部署,而中国则定期派遣渔政船前往钓鱼岛海域巡视,日本“国有化”之后更是强化此类行动。
到2013年11月,中国终于在东海设立了防空识别区,对区内的航空器活动情况进行监管。这是中国继在海上以海监船常态化的执法巡航之后,又在空域方面挑战日本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状况。美日最初做出激烈反应,要求中国撤回识别区,但未达效果,而且美日内部也出现了分歧,之后日本试图拉上东盟各国联合抵制中国防空识别区,却应者寥寥,于是不得不默认既成事实,选择要求与中国就海空域联络与危机防控机制进行对话,避免擦枪走火。不过,虽在外交场合未得分,安倍政府却在国内动作频频,表达对中国设置防空识别区的不满,参拜靖国神社就可视为最新的“抱怨”。
在本轮争执中,日本借助领土争端,为实行更激进的安保战略提供理由,在《防卫白皮书》中对中国在海洋上的“扩张”表示不安,从而为将国防战略从被动转为主动、甚至先发制人寻找借口。这一轮钓鱼岛争端的升级是石原的“购岛”和野田佳彦政府的“国有化”计划引发的,而日本利用矛盾激化过程中中国的反应来推进内部扩军,同时利用正在“重返亚洲”的美国对中国的严重不信任,强化日美安保关系,争取美国对其领土与国防主张的支持,并尝试着逐渐摆脱美国主导构建的“战后和平体制”在军事和法律上的束缚。
在心理博弈上,日本对中国存在一定的战略轻视,日本认为中国非常珍视9·11事件之后中美关系缓和所带来的战略缓冲期,因而会延续邓小平时代以来的“韬光养晦”战略,不愿和日本就一个小岛大动干戈。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就不得不通过各种反应来打破日本的此种心理预期,这就增大了双方冲突的风险。
另一个非常危险的趋势是,两国国民对对方的认同度都在降低。2010年撞船事件扩大了“中国威胁论”在日本的市场,再加上日本右翼政客的推波助澜,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担忧情绪在增强,而中国则发生了多次针对日本的抗议活动。中日民众的疏离对日本右翼势力产生了鼓舞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预测,2014年中日在东海出现局部小规模冲突的概率将上升,但是演变成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理由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日从保持正常政治外交关系中所能得到的利益,远远大于就钓鱼岛爆发冲突所能得到的利益。中日、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特性日益明显,而中国也因2001年以来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受益良多,而与日本或美国的战争有可能大大逆转中国的开放,从而破坏中国的繁荣。同时战争对复苏前景仍不明朗的日本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些预示着,合理管控东海的潜在冲突,对中日双方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其次,对于日本右翼来说,虽然控制钓鱼岛在军事和资源控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但是加剧东海争端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一个工具,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修改日本的防卫大纲和安保战略,以实现该派别长期性的国内政治企图。背景是,2013年7月日本自民党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参议院选举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安倍巩固对政权的把控,基本摆脱了近年日本首相皆“短命”的定势,现在要推进修宪等计划,可谓“万事俱备,只欠民意”。对安倍来说,和中国在东海不断小打小闹最有利于吸引国内视线,通过渲染中国威胁来达到其政治目标,但假如真的事情闹大,爆发大规模战争,就会波及经济,影响“安倍经济学”的效果,安倍的支持率就将受影响,而且也将受到不赞成他外交政策的民主党等在野党更大的挑战。
再次,作为美日中三角关系的主导者,美国并不会对安倍的所有政策照单全收。美国虽然近期纵容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向中国发难,也对安倍等人主导的一些“正常国家化”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美国不会允许日本从美国提供的安全保护伞中脱离。如果中日在东海开战,美国将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它要尊重和日本的同盟关系,但另一方面中美两大国的战争,对全世界都意味着不可测度的风险,美国必将受到各方的压力—是否为了一个小岛而置全球经济于危险之中?因此避免中日开战也符合美国的利益。
就资本市场来说,如果中日之间2014年继续停留于口头上的争端,其实对市场影响不会太大,因为中日互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政冷经热”的态势也维系了很长时间,市场早已司空见惯。但倘若中日两国真的兵戎相见,无疑对双方经济均有损害,因此总体上对股市有偏空的影响。但如果从具体板块来看,军工股和国家安全概念股有可能从中受益,对与军需物资相关的企业也可能是利好。
归根到底,只有中日在钓鱼岛争端上回归共识,才可以更进一步地谈及东海油气田开发利用的合作与资源分配问题,才有东海的风平浪静。中日之间要重建战略互信,首先日本右翼要改正错误,当然中国也需要做出自己的努力。21世纪的外交场日益倾向于公共外交主导,国民的相互认识与理解程度往往决定外交关系的健康程度,因而中国需要构建国内理性平和的舆论环境,抵制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如此才能和日本国内的和平、反战力量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遏制日本右翼的不良企图。一个平静祥和的东海,不仅需要日本继续走和平路线,也需要中国本身的现代化。
查看全文:http://news.hexun.com/2014-01-06/161189973.html?fromtool=rol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