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转身向蓝”从试验走向示范
“28岁”的青岛开发区,面对资源能源紧缺、节能减排压力增大、城市功能转型负担重、民生保障压力大等诸多发展绕不过去的“坎”,如何深化可持续发展之路?面对产业集群间发展不平衡、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等难题,开发区如何进行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作为一家50多年的白酒企业,琅琊台集团如何实现凤凰涅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它们共同将目光瞄向了循环经济,强化循环经济能力建设,探索转型升级之道。
国家级开发区摘“第一”
2013年5月,青岛开发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这是全国首个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国家级开发区,同时也意味着在全国5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青岛开发区要率先打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升级版”。
纵观我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特别是成立较早的开发区,进入新时期后,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因为,开发区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大都面临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大、产业高度化不足和城市园区功能转型等诸多问题。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青岛开发区也同样存在。
如何破解瓶颈,率先探索出国家级开发区新时期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新路?青岛开发区谋划并提出了一套战略:以“绿色低碳拉动转型升级、高端产业支撑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智岛、蓝岛、绿岛”三大计划实施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创新自主化、生产绿色化、生活低碳化、社会和谐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对青岛开发区而言,“试验”不是目的,“示范”最重要。
青岛开发区正以“中德国际生态园”“国家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开展高端制造、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都市农业方面的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和出口基地、大唐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等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提高区域经济的循环和低碳发展水平,打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向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一厂一策”
循环化改造树样板
一般固体废弃物在收集、存储、转运、再利用、无害化处置方面存在不受控、不标准、二次污染、夹杂危废、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危险废弃物在产废源头、安全存储、专业转运、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置等方面存在不受控、不专业、违规、处置率低等问题。
青岛开发区节能办主任马书忠介绍,针对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存在的问题,开发区量身打造并推出了企业“固废管家”环境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具体来说,就是依托青岛新天地集团,针对开发区产废前100名企业,开展“一厂一策”环境服务方案,开展企业内微循环改造,成立专业环境服务入驻团队,按照市场化定价机制运作,对包括所有一般废弃物、工业固废、危险废物源头管理、集中收集、储存、运输、闭环管理、再利用或无害化处置。
“项目建成后,将为开发区产废前100名企业提供企业微循环项目,回收一般废物、危险废物7万吨,年产值达3亿元。”马书忠说,该项目还是开发区循环化产业链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使开发区产业链更为合理,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变废为宝,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矿产。
2012年,青岛开发区成为全国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单位,按照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将通过实施循环化改造,力争实现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的物料闭路循环,构建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节能降耗和废物综合利用,强化生态和生产复合共融,为青岛市园区循环化改造树立样板。
酿酒作坊变身循环产业园
随着山东半岛的蓝色浪潮越涌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转身向蓝”的道路。作为一家50多年的老企业,琅琊台集团则涉身微生物循环经济产业,开启海洋生物之路,让“酿酒作坊”变身循环产业园。
琅琊台微生物循环经济产业园总指挥王泽欣介绍,从几十年前数十人的小酒厂,到今天数千人的大型企业集团。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琅琊台集团决定借助在生物发酵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掘金微生物循环经济,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产业园以“生态、观光、有机”为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强企发展道路,将传统工艺和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产业园打造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创新型”的美丽企业新园区……
查看全文: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401/20140102/news_20140102_2341105.s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