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日前,国内首个海洋专利专题数据库在青岛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中正式启用。该数据库以保护和研发蓝色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业务,覆盖海洋新能源、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方面,服务目标直指海洋新兴产业。它不但能为各涉蓝企业提供知识技术支持,更为青岛2014年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打响了头枪。纵观2013年,青岛市在继续强化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正逐步壮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海洋生物制品与医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等三大海洋新兴产业。展望2014年,青岛市海洋新兴产业有望进行一次华丽的蝶变。
“知己知彼”的海洋数据库
12月12日,来到青岛市知识产权事物中心,此时的办公大厅里早已挤满了前来咨询的人群。青岛市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主任刘建志说:“这些客人都是青岛市涉蓝企业的负责人,虽然我们的海洋专利专题数据库刚建立不久,但是每天都会有100多人前来寻求一些海洋专利方面的帮助。”海洋专利专题数据库建设历时1年多,目前共收集涉及全球102个国家海洋方面的专利知识。现阶段,数据库共收集中文专利信息900万个,外文专利信息9000万个。数据库分为10大门类,涵盖了海洋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各个领域。
数据库除了保护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的功能外,还有对涉蓝企业提供国内外相关专题的信息检索服务。“很多人把这个功能简单地理解成搜索功能,这显然是非常片面的。这个信息检索服务对我市发展蓝色产业,尤其是强化海洋新兴产业是非常重要的。”刘建志表示,由于国内许多相关企业并不了解国际情况,常常投入巨大的资金与人力从事相关研究,而事后却发现国外早已研制出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且可能造成侵权。“我们就是要帮助本地企业避免做无用功,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同时,数据库的信息含量巨大,世界上的海洋专利我们都有收集,这就能为相关企业提供一个宏观的导向。”
三大产业做出国际定位
海洋专利专题数据库的启用,为我市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与知识的支持。而海洋新兴产业有望成为蓝色经济的新增长极,还要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引导。青岛市政府颁布的《关于“选择新兴优势产业,增强我市蓝色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建议》中显示,青岛市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52.3%、14.7%和9.5%,产业优势巨大有条件成为行业领跑者。
在此背景下,青岛市政府对我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海洋生物制品与医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3大海洋新兴产业做出了定位。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打造为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将海洋生物制品与医药产业打造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科技产业中心,将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打造为国家海洋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十二五”期间,配合海洋专利专题数据库,青岛市政府将在黄岛区建设TSC海洋工程与装备研究院,全面提升我市海工装备前端工程设计和基本设计能力;建设崂山生物医药、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城阳生命健康科技等生物产业园区,重点开发心血管、糖尿病、痛风药品和多糖类、多肽类、壳聚糖、海藻纤维医用敷料等产品;借助海洋生物种苗培育技术与海水淡化技术,培育开发可用海水灌溉的农作物,探索发展具有前沿性的“海水农业”。
新兴产业将占半壁江山
为保障海洋专利技术的顺利落地,从青岛市发改委了解到,青岛市有望在明年设立制度性的财政蓝色研发预算。该预算将重点支持蓝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集群。同时,青岛市还将扩大“蓝色产业基金”规模,建立共同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型产业基金运作模式,重点支持蓝色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岛市海洋新兴产业在2014—2015年间,将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我们制定的初步目标是在2014年末,我市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25%,涉海专利年授权量占全市比重的20%,比2012年分别高出8个和5个百分点。”到2030年,青岛市海洋新兴产业将有望占据我市海洋产业的半壁江山……
查看全文: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312/20131217/news_20131217_2329645.s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