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拟打造"国际海洋会展名城" 面临四大瓶颈

来源:半岛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6:40:36 

全球知名的达沃斯论坛,来中国挑选举办城市的时候,考察的第一个城市是青岛,但最终却因为会议设施不足而放弃;在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农机展,周边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打算参加开幕式的参展商迟到了三个多小时;举办一些大型的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的人才和设备,还要到北京、上海去引进……近年来,伴随青岛会展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题材展会偏少、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专业化水平以及发展平台不够等结构性问题确实开始凸显。青岛会展经济发展面临哪些瓶颈?又该如何破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业内的深思。

1 政府扶持资金力度还不够

“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青岛市对本土会展企业及展会品牌的扶持力度还不够”。采访中,谈到青岛会展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士都首先想到这一点。一位从事展会业的公司经理坦言:“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举办一个会展投入很大,如果能得到政府资金的扶持,那对我们而言,就如吃了一颗定心丸。”

事实上,青岛市对会展业是有扶持政策和资金的。为激励本土展会业的发展,2011年,市会展办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扶持展览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符合标准的阜外巡回展来青举办、现有展会提质扩容、本土新创办展会、中小展会联办依规定给予资金补助,指导相关企业用足用好专项资金,并激励青岛市展会项目不断调整优化、提档升级,促进青岛会展业更好更快发展。企业发展得到扶持后,青岛大中型会展项目规模扩张明显,两年来增幅约30%。

但相比国内同类城市,青岛市用于会展业的扶持资金属中等水平。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有一次,他去拉一个展会,登门拜访主办方时,对方问能给多少资金扶持,他狠了狠心说了个30万元,然而,济南的代表也到主办方处拉同样一个展会,他们直接开价70万元。就这样,这个展会落在了济南。

在调查中,记者获悉,政府对展会业的专项扶持资金,由政府举办的展会占去了一半以上,企业获得的扶持资金很有限。“一个展会要举办下来,从策划到运作再到具体执行,有租金、通信费、宣传费、人力费、团队运营费等各种成本,其公司的每年投入就高达七八百万。而要打造一个成功的展会,没有七八年是不行的。”青岛海展集团董事长贾峻莱表示,如果只靠企业自己投入,很难坚持下来,而要申请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又很难,至少说明资金扶持制度还不完善。

2 硬件跟不上,缺展馆综合体

硬件设施的缺陷也是青岛会展业发展的一大短板。“目前,青岛虽有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又在即墨新建了青岛国际博览中心,但青岛还是没有一个专业的展馆综合体,一个可以集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及餐饮中心于一体的会馆。”贾峻莱表示,综合德国、美国等会展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一个大型的展馆综合体是会展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设施,但青岛目前还没有这么个地方。随着各个城市新建场馆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岛也需要有一个几十万平米的展馆综合体。

当年,全球知名的达沃斯论坛,来中国挑选举办城市的时候,考察的第一个城市是青岛,之后才是大连和天津,但最终选择的城市却是大连和天津,就是因为青岛的会议设施不足,无力承担起这一国际性会议。“前段时间,我刚去大连考察了他们的展馆建设情况,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大连世界博览中心专门投入了近30亿元,建了个大型的国际会议中心。”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主任荣淑玲遗憾地说,与他们的展馆建设投入相比,青岛确实欠缺不少。

交通餐饮配套的欠缺,也阻碍着青岛展会经济的发展。今年10月份在青岛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农机展,为青岛历届展会规模最大,同时也是山东省历史以来承接的规模最大展会。然而,一位参展商介绍道,展会规模很大,人气很旺,但交通却被堵得水泄不通。展会第一天,参加开幕式仪式的一些参展商,本应是早上八点半就到展会现场,但就因交通拥堵,最终十一点才到,在路上被堵了三个多小时,完全错过了开幕式。这位参展商表示,按照国际规范,从展馆到市中心的距离应该不超过10公里,公交、地铁、轻轨、快速交通应该遍布,能通向四面八方,但这一点,目前青岛还没能做到。

刚刚结束的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6000多人聚集青岛参加会议,创造了青岛展会史上参会人数最多的纪录。但这六千人的吃饭问题又该如何解决的呢?记者采访得知,由于青岛国际会展中心没有给参展商专门提供饭食的餐厅,6000多人只能在会展中心的场馆内吃盒饭。作为会展中心的负责人,荣淑玲对此也很无奈……
查看全文: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312/20131203/news_20131203_2315162.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