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蚝”情 发展得“鱼”利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1-26 10:39:25 

记者路涛
在广西钦州,梁春桂和郑宏明可谓是当地的名人。说到他们俩,钦州市钦南区水产与畜牧兽医局局长陈康笑称:“这可是我们钦州最有名的两位养殖大户。”
梁春桂以养鱼出名,他养的鱼远销至韩国等东南亚国家;郑宏明却靠着独有的养蚝绝技名扬国内外,钦州拥有“中国大蚝之乡”的美誉绝对要算上他的一份贡献。两人养殖的产品虽然各有不同,性格也是一静一动,但他们身上却不约而同地贴上了同一个标签:引领传统养殖业走向现代化,带领渔民共走致富路。他们俩的养殖故事,用郑宏明的话说,就是“八天八夜也讲不完”。
11月16日上午,中国记者“走转改”海疆万里行报道组乘坐快艇,赶往茅尾海龙门七十二泾海域养鱼和养大蚝的基地,亲身感受了广西海水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之势。
养鱼大户的养殖思路
船行七十二泾海域,穿越弯弯曲曲的河道,掠过两边一个个岛屿、一片片“海上森林”红树林后,海面上出现了一排排木制渔排。钦州市桂珍深海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春桂说:“这就是我的渔排了。”
“走,到我的渔排上看一看。”在梁春桂的带领下,我们报道组一行下船走上渔排。2000个网箱、1.8万平方米,无论是养殖规模,还是养殖面积,梁春桂都是钦州市最大的鱼类养殖户。
现在正是鲈鱼上市的最佳季节。梁春桂笑着说:“网箱里的50万斤鲈鱼都可以上市了。”他告诉记者,不几日,这些鱼就将被来自福建和广东的客商收购,随后卖往韩国等地。
金枪鱼下市,上鲈鱼,不同阶段,推出不同的产品,这是梁春桂的经营之道。他自信地说:“我对市场的动向把握很准,全国各地我都有很多朋友,他们在养什么,我都知道,根据他们的养殖品种,我及时调整我的养殖思路。”
善于把握市场风向标、有着敏锐市场嗅觉的梁春桂,擅长的就是错位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养殖积累,现在梁春桂名下公司拥有两艘快艇、6艘木船、1艘饲料运输船,年产鲈鱼、黑鲷、美国红鱼、金鲳鱼等1700多吨,年产值3300多万元。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经验系日积月累。上世纪90年代,梁春桂不再出海捕鱼,上岸搞起了养殖。捕鱼时攒下的所有积蓄,没想到却被一场台风卷个精光,“只能重新开始”。那时,梁春桂深刻地体会到养殖原来也是如此艰辛。“那时都是靠自己的双手,没有很多贷款。”
此后,几次遇险都是因为台风。现代化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将是今后养殖的发展方向。2013年,梁春桂又不惜投资1800万元,建成50只抗风浪深水网箱,主要用来养殖金鲳鱼、美国红鱼、鲈鱼等。距离渔排海域不远,就是这些长16米、宽50米的圆形网箱。“这个好。”梁春桂说,这些深水抗风浪网箱,刚一建好就迎来一场实地检验。台风“海燕”经过,网箱丝毫无损。梁春桂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的黑鲷、石斑鱼等目前已部分收获上市,预计年产量可达1000万吨,收入2500万元。
龙门港网箱养殖基地位于茅尾海龙门樟木环、算鸡尾、山猪麓等一带海域。目前,该基地网箱养殖有2.1万多箱,养殖户发展到700多户,产量达1.5万吨。然而,在梁春桂的头脑中,他还在做一个更大的规划:将钦州做成南方最大海水鱼类养殖基地,带领更多人发家致富。
养蚝大王的科技兴业路
钦州水产,最负盛名的还是大蚝。钦州素有“中国大蚝之乡”的美称。而以茅尾海龙门港为中心的海域浮筏吊养的大蚝,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该片海域是大蚝传统养殖区,也是苗种的主要采集地。
钦州市海华蚝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宏明的养殖基地,就坐落在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瘦瘦黑黑的郑宏明,别看其貌不扬,养大蚝却是远近闻名。由他发明的水泥块串大蚝育苗技术及粘蚝串吊养殖技术模式,普及推动了整个广西养蚝业的发展。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山东等地近年来不断有人来参观学习其技术模式,文莱、日本等国家也有海水养殖人员来学习、交流养殖技术。用郑宏明的话说,自1989年开始接触大蚝养殖,到1992年正式开始养殖,20多年来,他唯一不停的就是试验,再试验,至今他发明的这两种养生蚝的技术还没人超越。
近年来,郑宏明也逐渐加大了养殖科研技术的投入。2009年3月,郑宏明所在的公司在上级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钦南区近江牡蛎专家大院(专家组),围绕大蚝产业,通过引进、转化、集成等方式开展大蚝采苗、标准化养殖、加工技术改进示范推动、提高种苗质量、提高养殖和深加工技术水平,以延长产业链。在此基础上,该公司又上马了钦州市钦南区大蚝深加工项目,建立广西钦州市大蚝产品配送中心工厂,成立“钦州市兴业海产大蚝养殖专业合作社”。周边养殖户养殖技术不断更新,养殖产量不断提高,大蚝的亩产从两三万斤提高到6万斤。
2011年以来,钦州市通过实施大蚝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扶持郑宏明等养殖大户开展深海大蚝吊养示范,发展离岸生态养殖,带动大蚝吊养发展。钦州全市现已形成以龙门七十二泾海域为中心的连片大蚝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吊养基地15个。养殖面积500万平方米,年产量达10万吨,养殖产值近6亿元。今年,预计钦州全市大蚝产量达22万吨。
最近,郑宏明的公司又与上级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大蚝“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区”。这一举措,将能带动大蚝产业进一步发展。在郑宏明的养蚝基地,面对记者,他高兴地说起他即将要赴文莱,作为特邀技术人员,向当地渔民传授养蚝的技术。对于养殖技术,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一系列的规划和设想即将在这片海域变成美好的现实。
记者感言
在钦州市渔民转产转业工程中,以梁春桂、郑宏明为代表的养殖大户,通过技术传递、产业帮扶,帮助了一大批上岸的渔民兄弟找到了一条新的致富出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为渔民铺就上了一条致富路。
然而,致富并不是最终目的,更多的渔民从他们身上应该学到的是不停歇、不自满,敢闯敢干,勇于接受新挑战的养殖人的精神。只有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挑战,不断创新,养殖业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钦州养殖业的模式之所以成功,不仅得益于钦州人有着传统的养殖历史,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也与钦州人对养殖的积极性密不可分……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1126/66517.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