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看山东荣成-打造“海洋生态城”名片
人工造礁 打造海上牧场
记者所乘汽车沿着环海路一路向东,经过成山林场,仅10分钟车程便到了荣成霞口滩海域。远远望去,一辆辆工程车在通向海边的路上列队,驳船、拖船在海面上作业,海滩上一派勃勃生机。一打听,才知这是人工造礁的现场。
装船、行驶、固定、投礁……远远地看去,整个过程并不繁复。
在距离施工现场数十米外的一个平台上,69岁的刘赞海正闲适地看着眼前这一幕,每当装有石块的工程车驶进或载满石料的驳船开出,他都会在一个绿色的小记事本里记上一笔。车辆和驳船每天的运输量,他手中的小本子最有发言权。这份与大海相伴的工作,他已经干了7年。
投放石块礁的场景,像刘赞海一样的当地人早习以为常。早些年,渔民抱着靠海吃海的想法,一年到头的心愿也不过是期盼风调雨顺。但是,前些年每逢大风大浪天气,刘赞海就经常能在海边捡到海参,其中有不少还是没长大的参苗,给以养殖为生的渔民造成了不小的损失。2002年前后,荣成开始进行人工造礁,这让当地的渔民看到了海参养殖的新契机。“与有的动物冬眠不同,处暑之后,海参开始夏眠,过了霜降才开始活跃,冬天风大浪大,如果没有遮挡,海参很难长得好。”刘赞海说,被抛入大海的石头,能为海参遮风挡雨,人工造礁等于在海里给海参“盖房子”。
在记者与刘赞海拉家常的当口,在拖船的牵引下,一艘驳船载着满满一船石块又出发了。驳船驾驶,看起来操作简单,但在这里工作的每个驳船驾驶员都拥有5年以上的操作经验,目前在西霞口港务公司担任副经理的田李忠也曾是其中的一员。
回忆曾在驳船上工作的岁月,一切犹如发生在昨天。“如果不是老手,在海上驾驭18米长、10米宽的驳船,就是一件麻烦事。”说这话时,田李忠的脸上透出一丝自豪感。他说,固定驳船是个技术活,投放石块礁也颇有些讲究:顺着驳船的四个角向外抛,切忌平铺。问其缘由,他说这样才能在海底形成石堆,保证石堆之间留有缝隙,便于流动的海水带走泥沙,给海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石块被抛入大海后,紧跟着就可以投放参苗,只需两三年的时间,就能收获。“抛下的是石头,收获的是财富。”眼前的忙碌,已经让田李忠想象到丰收的场景。
未来,在这片海域上,除了投放石块礁石,还会陆续投放聚鱼礁石,在发展增养殖业同时兼顾休闲游钓业,让这片海域成为真正的海上牧场.....
查看全文: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3-11/18/c_118179218_3.htm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