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预报系统在马来西亚海洋减灾防灾中发挥关键作用
2013年11月18日~20日,中国-马来西亚第二届海洋科技研讨会暨中-马政府第二届海洋科技联委会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中国国家海洋局和马来西亚科技创新部合力推动的旗舰项目——海洋环境预报模式的发展与业务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发的浪-潮-流耦合预报系统在马来西亚实现业务化运行,为马来西亚海洋减灾防灾、航海安全、海上搜救、生态保护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了核心科技支撑。
我国海洋预报模式合理高效
海洋预报系统是一个国家海洋减灾防灾的核心科技支撑手段。近年来,我国海洋预报模式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一,我国原创性地提出了海浪混合理论,发展了浪潮流耦合模式。该理论极大地提高了海洋模式的模拟和预报性能,将全球上百米的模拟相关系数(衡量模拟和预报准确程度的指标)从0.58提高到0.76,首次建立了包含非破碎波混合的浪潮流耦合模式。第二,实现了海洋要素的一体化预报。我国率先发展了浪潮流耦合一体化预报技术,运行一套模式可以得到海浪、海流、水位、温度、盐度和密度等预报要素,预报流程设计更为简化。第三,发展了快速高效的并行技术。并行技术是海洋模拟高效利用计算资源的核心手段,最近我国在高效并行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利用13万核以上资源进行一个任务的高效并行。
我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回顾
我国与马来西亚在海洋数值模式领域的合作始于2008年5月,国际海委会西太分委会在马来西亚举办第七届科学大会,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受邀作海洋数值模式进展的报告。会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TANGANG教授提出与我国开展海洋模式合作建议。2009年6月3日,中马海洋领域科技合作备忘录在北京签署。2010年3月9日~11日,第一届中马海洋科技研讨会暨联委会确定了5个合作旗舰项目,海洋环境预报模式的发展与业务应用合作项目被列在首位。之后,双方在马来西亚近海海域联合组织了4个联合航次,获得了一批宝贵的实际观测资料。基于模式和所获取的资料,两国联合完成了两篇高质量国际论文。在马来西亚海域首次发现夏季存在次表层涡旋,在马来西亚近海海域存在上升流,这些动力过程与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渔场分布密切相关。举办了4次研讨会,讨论项目取得的进展。受马方邀请,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派出一位高级研究人员和一位博士到马来西亚国立大学联合开展海洋模式研发,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我国为马方进行了15人次的海洋模式培训。2012年1月1日,模式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开始对马来西亚海域开展准业务化海洋环境预报,通过网站对外发布。在此期间,马来西亚方对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证明该预报系统预报精度良好。随后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发来邀请函,邀请我国派专家将该预报系统进行移植。经国家海洋局批准,第一海洋研究所王关锁等3人于2012年10月29日至11月9日到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成功对预报系统进行了移植安装,并开始进行业务化预报。
2012年11月16日,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局长给中方写来感谢信。今年11月19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科技司副司长雷波、国际司副司长陈越一行访问了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马方对中方在海洋预报系统研发方面给予的科技支持表示感谢,并期望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未来的合作发展之路
今年10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文莱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第一批启动17个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鉴于海洋环境预报模式的发展与业务应用扎实的前期合作基础和东南亚多国对该领域合作的高度关注,该项目是17个首批启动的合作项目之一。这项合作是惠及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沿海居民的重要举措,对海洋减灾防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独一个国家的财政和科技实力难以面对巨大的海洋灾害,因此建立合作平台是未来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方向。欧洲联合建立了欧洲天气预报中心……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1122/66428.s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