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去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也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新入职的一名员工。入职的时候有人问我:这里挣钱不多,资源也不丰富,不仅要面对事业单位繁杂的事务、难变的制度,还要值班,辛苦而不自由。为什么到这个单位来?
的确,毕业的时候有过其他选择,可以留在更自由舒适的研究所,也可以去发展机会更多的国外,或到薪水更高的企业。那我为什么到这儿来呢?因为,人,总要有梦想。
我的研究方向是大洋环流数值模式,研究这个很苦、很难。我进到这个领域的时间不长,只有两年半。当时选择这个专业完全是随波逐流,老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确定了研究方向刚入门时,我觉得还挺有意思,但是在遇到一些困难后,虽然深知大洋环流模式发展水平代表了一国海洋科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却仍然开始感到烦躁,逐渐失去兴趣。
改变从认识黄老师开始。偶然的机会,经导师引荐,我认识了从美国来的黄老师。之后跟随黄老师乘坐出租车、地铁、飞机,到过青岛、天津、北京和广州。慢慢地,黄老师身上的一些东西感染了我。说不清楚是什么,可能是一种执著,执著于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国海洋科学的进步,执著于以花甲之年奔波在我国各地给青年学子传授最新的海洋知识,执著于以赤子之心推动国内各界力量共同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洋环流模式。
黄老师不是“千人计划”学者,却坚持每年在国内各地讲学半年;经常被浇冷水,却坚持推动发展大洋环流模式。我曾经以为,这样的学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已经绝迹,不想有幸被我遇到。
在黄老师正能量的激发下,我也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却没有自己的大洋环流模式;预报中心是中国的国家海洋管理局部门、是中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却用着其他国家的数据和模式来维持基本运行。任何一个中国的海洋科学家都不应心甘于此!
有一次出席第三世界国家业务化海洋研讨会,一位非洲友人问我们,你们能发布大洋环流预报场吗?我们国家的海洋预报业务需要大洋环流预报场。抱歉,我们暂时没有这个业务。
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欧盟有能力发布大洋环流预报场,我们依赖他们的模式和数据,发布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浪费计算资源、重复计算罢了。有的人还会说,人家有能力发展模式,有能力发布数据,完了还免费给我们用,何乐而不为呢?自己做还耗时、耗力。
有一次,预报中心的网络出了故障,被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误列为黑客攻击来源,一部分数据无法下载,这部分业务陷入瘫痪。这件事又一次给我们敲了警钟。和平时代,大家都和和气气的,我的东西可以给你用。可一旦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紧张,如果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就只能原地踏步。
幸运的是,在黄老师执著地游说和推动下,研发我国独立自主大洋环流模式的计划逐渐被一些科学家认可,大家也开始讨论如何做这些事。
在这个背景下,我毕业了。抱着参与研发模式的豪情壮志,我来到了预报中心。我觉得我们有能力研发自己的大洋环流模式,见证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真正成为可以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机构相提并论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虽然前方的道路充满荆棘,每个挑战都要全力应对,但有像黄老师这般执著的科学家,我充满信心。做这一行确实很苦、很艰难,但也很牛、很伟大。如果说一个人一生要有一个梦想,那么这就是我的梦想,是我在成长了20余年后才找到的梦想,也是中国海洋人无数的梦想之一。
我相信,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