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环保世纪行:我省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亟待改善
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随着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我省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环境、资源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海岸带区域的过度开发,给海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相当大一部分海湾、河口处于不健康状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沿海用于港口板块经济发展的岸线资源吃紧,岸线使用粗放,利用率偏低;“诸侯经济”催生的“诸侯港口”、“诸侯船厂”、“诸侯电厂”遍地开花,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有的重点港口市已出现无岸线可用和无地招商的局面;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工业园区、外向型经济园区缺乏高起点规划,开发层次偏低。
2、项目布局缺乏整体规划,海域使用比较粗放。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在沿海大、中城市及邻近地区,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生产力的趋势日趋明显,海洋开发利用强度显著加大,用于城镇建设、港口建设、工业基地建设、临港工业园区建设的围填海造地面积急剧增加。尤其是在国家严格的土地保护的政策背景下,各地向海洋要建设用地的趋势急剧上升。一些地区项目布局缺乏规划,岸线利用比较分散、粗放,导致宝贵的海岸线资源逐年减少。据统计,2002年以来,全省填海项目、填海面积逐年递增,2007 年达1488公顷,比2006年增长78.2%。目前围填海项目大多采用海岸向海延伸、海湾截弯取直或利用多个岛屿为依托进行围填,忽视了岸线和海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价值。这不仅带来了自然岸线缩减、海湾消失、岛屿数量下降、自然景观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造成了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破坏、海水动力条件失衡、以及海域功能严重受损。此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趋同,模式单一,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加剧。
3、沿海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近岸局部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沿海地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陆地产生的大量废弃污染物质,大部分转移入海,局部海域环境承载力已超负荷。我省70%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邻近海域环境污染较重。海洋灾害和突发事件增多,去年我省近岸海域连续发生6起海上溢油和化学品泄漏事件。2007年我省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水质标准的海域比2006年增加59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增加2750平方公里和1730平方公里。2007年,我省近海岸海域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面积达到10410平方公里,有8%的海域受到轻度和中度污染,2%左右的海域受到严重污染。莱州湾等滨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大,盐渍化程度高,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湿地锐减,近海与生态系统常年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4、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渔民“失海”问题突出。近年来,沿海有的地方为了发展工业、旅游业和城市建设,清除近岸海水养殖。但由于一些地区存在研究不透,一味简单拆除,忽视渔民利益,没有处理好渔业发展和各项建设的关系。有的地方担心海上拆迁补偿压力过大,对于规划用于工业和城市建设的海域,不予发放海域证,又不给予拆迁补偿,带来一些问题和矛盾。
科学开发利用,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认为,要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我省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上存在的这些问题。
1、推进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由于审批权限的限制,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只能审批50公顷以内的填海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项目用海小而分散的现状,岸线资源利用比较粗放,3000多公里岸线上仅大大小小的商港和渔港即达270多处。为了避免行业内部恶性竞争,提高对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全省的行业综合影响力,必须搞好行业的总体规划与内部的资源整合,进行合理的分工定位、错位发展,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以优化建设用海平面设计为重点,推进用海方式的重大转变。要在优化填海造地平面设计上狠下功夫,坚持保护自然岸线、控制人工岸线、提升景观效果的原则,严格控制传统的顺岸式、粗放型填海造地工程,提倡人工岛、多突堤、区块组团等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的填海方式。
3、选准产业突破口,培植新的垄断性海洋工程制造产业,打造海洋特色产业体系。我省海洋产业发展要集中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产业类同,二是缺乏大产业。我省具有发展港口、船舶等多种临海产业的资源优势,但并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沿海地区基本都瞄准了港口、造船、石化等产业,但都没有形成巨无霸式的产业地位。大而全、小而全,产业雷同、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要研究通过海域资源调控,引导沿海各地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
4、逐步推进区域建设用海,谋划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格局。要解决好当前用海项目布局分散、岸线利用粗放的突出问题,对近岸海域保护和使用实行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区域建设用海。要在进一步摸清全省岸线利用现状、修编《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山东省近岸海域保护与使用规划》,科学划分海洋主体功能区,合理界定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实现集约用海、节约用海、科学用海,规划一批海洋大项目建设,大力构建我省海洋特色产业体系。
5、以解决渔民“失海”问题为重点,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渔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海洋经济发展与保护以海为生的老百姓利益的关系,合理安排渔业用海与其他事业用海的关系,防止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过度挤占渔业水域,损害渔民群众生存之本。要探索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渔民利益。在海域使用管理中落实惠渔政策,对专业渔民划出规定面积的养殖用海,免缴海域使用金,制定养殖用海拆迁补偿办法。
6、以“两湾一口”生态整治为重点,建设海洋生态文明。胶州湾、莱州湾和黄河口是我省海洋生态敏感区,也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要在“两湾一口”的生态整治方面采取大举措,取得大成效。要努力按照“三个标志”,着力提高“三个能力”,重点开展“三项行动”。“三个标志”:一是监测预报能力要提高,二是执法要到位,三是生态治理要跟上。提高“三个能力”:一要努力提高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不断强化管理、执法和技术手段,力争3-5年使所有海域示范县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机构,依法开展监测预报工作。二要努力提高海洋环保队伍工作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搞好专业技术培训,做到从事海洋环境预测预报工作的技术人员全部持证上岗。三要努力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搞好协调,海陆并举,严格执行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指标控制、许可制度与海洋开发项目“三同时”制度,有效控制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开展“三项行动”:一是开展入海排污口检查和污染源普查,通过调查,为科学治理近岸海域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开展重点海湾监视监测行动。对胶州湾、莱州湾、漳卫新河、小清河入海口等重点海域进行动态监视监测,对海上溢油等进行严密监测,努力减少海洋污染事故,确保事故发生及时处置、不扩散。三是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修复行动。实施“胶州湾、莱州湾和黄河口生态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工程”,通过建设海洋牧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修复湿地和渔业生态等,促进胶州湾、莱州湾和黄河口生态环境治理。要未雨绸缪,切实加强对风暴潮、海冰、海啸、赤潮等海洋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完善与海事、安监等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海洋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海洋突发事件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