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威海全市经济面临严峻考验。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威海市委、市政府果断出手,沉着应对,发出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务实奋进转型跨越”的响亮号令。
关键时刻,关键之策。广大企业积极“抗争”,全面迎战,成为顽强活跃的经济因子,撑起全市经济大局,给人信心和力量。
一场凝心聚力、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奋力突破的“转调”攻坚战在威海全面打响———技改项目遍地开花,传统产业高端提升,全市快“转”促“调”的鼓点催人奋进。
产业强市,工业带动,谋定转调战略大局
今年是全球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从国外到国内,从沿海到内陆,行驶在快车道上的全球经济不断减速下行,各地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治本之策,成为全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是决定城市命运的重大抉择,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站在全省维度上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部署,把威海划进先行区行列,省委、省政府响亮发出“率先发展”的号令,这将威海置于又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威海要担当起“核心区”和“先行区”的重任,“转方式、调结构”是必由之路。
审视威海经济自身,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从企业结构看,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从产业集群看,缺乏大的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大企业主导产品协作配套能力差,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优势不明显。
力挽狂澜,力保增长。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对全市发展实际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后,确定了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航向———产业强市、工业带动。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绘就了全市经济发展的清晰“路线图”———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要大、素质要高、结构要优、活力要足、质量要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层次显著提升。
这是威海实现稳中求进、转型跨越新的战略航向;这是威海拼抢新一轮发展先机,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的必由之路。
“发展是第一要务,威海的发展重点仍要放在工业上。”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说。为此,“产业强市、工业带动”,一次次出现在人代会、经济工作会议、工业振兴大会等事关全市未来发展大局的重大会议上。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述涛在多个会议上反复强调产业强市和项目建设的战略意义,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能搞多快搞多快;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无污染的项目,都要千方百计引进来、服务好、跟踪好。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惠也在多次调研中要求,强化蓝色产业的优势地位,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强化工业的主体地位,强化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让发展更有质量、更有后劲、更有内涵。
与此同时,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等积极履行职能,围绕项目建设开展系列监督、调研等活动,力促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各出奇招,合力推进,奏响转型升级最强音
转型跨越,时不我待。增强工业整体实力,县域工业是重要支撑。各市区立足实际,创新举措,奏响了提振工业的时代强音。
荣成市把发展现代产业集群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升级的关键,倾力培植起海洋生物食品、修造船及零部件、汽车及机械、滨海旅游、新能源和港口物流六大产业,并以大项目为引擎,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龙头项目带动优势产业簇群发展,实现全产业链扩张。
文登市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国际、国内产业形势,提出“再造文登工业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工作思路,先后实施了“百企升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百企联姻百校计划”,目前70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年内有36个项目投产。
乳山市敲定了涵盖技改扩建、百企改造、骨干攀登、强企闯关、科技强企、融资突破、素质提升、产业升级、温暖激励、项目倍增等十大工业振兴计划,旨在通过技术改造、引进高新技术,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造一个乳山工业。
环翠区高点定位,抢争先锋,大力培育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大项目后劲储备优势,推动工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确保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保持在全市前列,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翻番。
高区放大医疗器械和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产业优势,做足“培育新产业、打造新龙头、建设新项目”三大文章,完善协同创新、人才引进、创业孵化三大机制,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把工业经济增量做大、总量做优。
经区下大力度招商选资、推进项目,逐渐构筑船舶及零部件制造、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八大产业集群,为区域工业发展打造了一副骨骼强壮的“好身板”,力争八大支柱产业产值到2015年突破1300亿元。
工业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产业、产品、技术和组织结构调整,重点培植五大高端产业,全面打造生态化工业新城。
各部门单位积极行动,围绕“群众和企业需要就是政府施政的第一选择,群众和企业利益就是政府施政的第一考虑,群众和企业满意就是政府施政的第一标准”的核心服务理念,全心全意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新增的1000万元授信额度真是太及时了,有了这笔钱,我们正在研发的高精尖系列产品项目就能顺利收尾、投产,快速进入下一轮的市场开发、服务配套等流程,早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近日,浩然特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凤文告诉记者,今年8月底,市金融办在“千家企业大走访”活动中,帮他们解决了资金难题,助推企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响应市委、市政府启动的“千家企业大走访”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走进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销售、订单、资金、劳动用工、项目建设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奏响了政企联手、共克时艰的温暖乐章。
与此同时,《关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擂响了全市新一轮工业振兴的战鼓。
转型跨越,时不我待。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全市上下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描绘着全市经济大攻坚、大跨越、大发展的壮美画卷。
嫁接高新技术,实行多元发展,驱动传统产业漂亮转身
产业强,城市强。
产业结构状况,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市基本形成了机械制造、轻纺服装、机电化工、海洋食品、汽车及零部件、造船等传统优势产业。这些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是全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
基于此,改造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一致行动。
推动经济转型,企业是主体。踏着全市经济转调的节拍,我市传统企业立足实际,创新举措,强练内功,锻造“顶天立地”的能力。
“嫁接”高新技术,向科技要生产力、竞争力,是我市企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战略选择。
借工业园建设的契机,三角集团3月份投资2亿元建设国内轮胎行业最高级别的科技创新平台。购置六分力测试台、电阻抗测试仪、三维轮胎扫描设备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检测设备50余台套,完成成品轮胎噪声实验室、滚动阻力实验台等项目建设,抢占轮胎行业制高点。
三角集团董事长丁玉华表示,2012年是全球经济比较困难的一年,轮胎行业和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绿色革命,由低端同质化向高端差异化转变,三角集团要以转型升级夯实发展基础,以创新发展应对挑战,实现综合效益持续提升。
无独有偶。在文登经济开发区天润曲轴厂区重卡曲轴生产车间,为潍柴、锡柴、印度利兰等公司配套的大型重卡曲轴,正缓缓地在4条新生产线上移动。今年以来,天润曲轴在改造完善生产线的同时,投资9亿元建设天润工业园,在拉长产业链的同时,极大拓宽产品领域,致力于5年内打造产值过百亿的曲轴工业园。
迪尚品牌产业园项目总投资4.8亿元,将建设成为威海乃至全省规模最大、创意研发能力最强、设计技术最为集中、配套功能最为完善的国际服装品牌研发基地。借力这一项目,迪尚集团将实现由产品输出向设计输出、品牌输出的转型,实现全面的转型升级。
作为纺织行业的代表企业,海马地毯大胆压缩、淘汰低端地毯,舍弃其他企业以数量赢市场的落后观念,集中优势资源开发高附加值的阿克明斯特地毯和高清印花地毯,以质取胜。
“我们研制的阿克明斯特地毯含40%的新西兰羊毛、40%英国羊毛、20%尼龙,具有柔软性好、回弹好、耐磨等优点,产量世界第一。”海马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都平基表示,在高端市场上,公司不断扩大占有率,新产品投放到市场以后,国外的需求量逐渐加大,今年国外销售比去年增加20%左右。
鞋业是金猴集团的主业,也是传统制造业。在阴晴不定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金猴鞋业面临严峻考验。“今年以来,原材料一路上涨,涨幅达14%,用工成本涨幅在12%-20%,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传统鞋品出现了亏本。”金猴集团副总经理岳国威告诉记者,面对这一形势,金猴集团党委果敢决策———依靠技术创新,抢占高端市场!做高档,创名牌,走军民融合之路,成为金猴推动鞋业转型发展的明晰路径。目前,金猴高端鞋品占比达到40%。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我市一些企业的另一抉择是:延伸壮大产业链条,大胆涉足新兴产业,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站在艺达集团的园区沙盘模型前,企业恢宏的建设规模、完善的产业配套映入眼帘。艺达家纺床品加工区、艺达家纺棉品加工区、艺达家纺内贸物流中心、艺达家纺艺术馆……一个新型的家纺工业园区正在文登经济开发区崛起。
为有效缓解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面料供应紧张等不利因素,保证产品的质量、档次和交期,牢牢掌握生产的主动权,艺达集团将产业触角向外延伸———投资8亿元打造自己的加工和物流基地艺达菏泽工业园;购进360台特宽幅喷气式织机,并以此为链接,与纺纱、染整企业实行强强联合……
“把文登工业园打造成贸易中心、技术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和高新生产设备聚集区;把艺达菏泽工业园打造成产品加工和物流配送基地。目前,艺达已形成东西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新局面。”艺达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多元之路,强身之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泰祥集团在专业的海产品加工基础之上,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率先向传统农业及养殖业进军。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泰祥集团增加出口创汇品种,打造特色创汇农业基地,建设玉米产业链,拉长土豆产业链,巩固发展了红薯产业链,形成了新型的农业园种植结构,使企业实现了从以提高产量为主的粗放式经营向以产业带为主的集约式经营转变。
做大产业链条,威海新元化工有限公司借助自有原材料,逐步形成了两条产品生产链条,实现了氟硅产品系列化、下游产品精细化、上下游产品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年生产氟硅系列产品4500吨,销量年增30%,产品远销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查看全文:http://www.hellosea.net/show.php?xuh=6494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