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月召开的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青岛市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把握上述要求,必须明确率先科学发展,就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增长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蓝色跨越,就是把蓝色引领作为主导战略,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彰显城市特色,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加快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就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持续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着力打造生活舒适便捷、环境质量优良、生态景观怡人、公共安全良好的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着力增进社会和谐与人民福祉,让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文明程度,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着力增强对国际要素的聚集、服务和辐射能力,将城市不断做优、做强、做大、做美,努力使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安居乐业中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推动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在经济规模上再造一个新青岛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是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根本保障。青岛市强调,必须充分发挥蓝色经济战略的带动作用,突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坚持走向深蓝、走向高端,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跨越,力争五年在经济规模上再造一个新青岛。
突出蓝色经济引领作用。彰显蓝色经济核心优势,加快建设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培育壮大海洋产业,加快形成链条完善、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开发建设,以董家口港区、保税港区为依托,整合西海岸港口、园区、产业和政策等优势,吸引高端生产要素,构筑创新开放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高水平规划建设蓝色硅谷,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驻青国家和国际海洋科研机构作用,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在大青岛东部尽快形成滨海科技新城。
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坚持工业与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引导产业高端发展和集群发展,大力培育品牌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努力构筑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服务经济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坚持优势产业高端化,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坚持传统产业创新化,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量;坚持新兴产业规模化,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把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海空航运中心、旅游度假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总部商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中国北方数据中心,努力打造东北亚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坚持以高端农业引领传统农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增长的推进器,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发展现代消费模式,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强化创新和人才支撑。坚持把人才强市作为核心战略,深入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快推进科教兴市,着力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打造人才荟萃的高地和创新创业者的乐园。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企业主导、市场运作、产学研资合作的创新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市场导向、以用为本,组织落实各类重大人才工程,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聚集的平台载体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国际水准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技能大师和创新团队。大力发展与建设大青岛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善人力资源结构。完善各类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开发、发现引进、评价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形成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全域统筹 三城联动
推动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
在青岛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城市空间布局有过几次重大调整,每次调整都带来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深入推进,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已经成为青岛的必然选择。为此,青岛明确提出,要瞄准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对照世界知名湾区城市标准,继续拓展、深化和提升“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拉开城市空间发展大框架,加快建设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让青岛真正具有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大城市品质。
全域统筹,就是强化大青岛理念,先期实现七区统筹,同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陆海统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继续推动城市组团式科学发展。统筹全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加快大青岛北部区域崛起,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统筹陆海资源要素配置、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实现陆海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三城联动,就是以胶州湾为核心,东岸老城区重在做优做美,延续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彰显山海城特色,着力加快城区改造提质和内涵式发展;西岸城区重在做大做强,着力加快城区扩容,打造海洋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区;北岸城区重在做高做新,有效整合周边区域,合理确定城区规模、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有效疏解老城区发展瓶颈。通过东岸、西岸、北岸三大主城区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都市区,使之成为大青岛的核心区域。
轴带展开,就是以主城区为核心,以骨干复合交通廊道为依托,沿“一轴三带”向纵深拓展,带动次城区、重点城镇等组团发展,同时向周边辐射。“一轴”,即以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为生态中轴,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农业集聚带,打造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带”,即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向南对接鲁南,联结长三角;向北对接胶东半岛,融入环渤海;向西对接鲁中鲁西,服务沿黄流域。通过轴带展开,带动全域梯次推进、均衡发展。与此同时,依托口岸和航运优势,打造海上经济走廊,走向深蓝,对接日韩,服务东北亚,联通全世界。
生态间隔,就是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加快构建支撑青岛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突出“蓝色海洋、绿色城市”主题,加快生态系统建设,提高城乡生态文明水平。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全力办好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低碳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逐步修复胶州湾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组团发展,就是立足青岛全域,依托“一轴三带”,形成若干与中心城区优势互补、规模适度的城市组团。着力推动五市建成区向中等城市迈进,稳步推进鳌山湾新城组团向海洋科技滨海新城迈进,加快建设董家口港城组团,高标准打造空港新城组团,开发世园生态都市新区等组团。加快建设平度新河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和莱西姜山新城,同时推动一批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迈进,形成布局合理、深度融入半岛城市群的城镇体系。配套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络,加强能源和水源建设,建设大青岛市政公用体系、公共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各组团持续协调发展。特别要协调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着力打造文化强市
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立足于潜力巨大的文化资源,青岛提出,必须着眼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更广视野、更高起点、更深层次上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文化品位高雅、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大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创建长效机制,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深化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和军警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微尘”、“红飘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正气、讲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积极塑造传承历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凸显时代要求、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时期青岛城市精神,构筑道德高地,全面提升城市的精气神。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尽快做大做强。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连接国内外、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深化文化综合执法改革,建设文化环保城市。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更加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全市、布局合理、服务便捷的“15分钟文化圈”,率先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突出青岛文化特色,打造全国海洋文化新高地。做强“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等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快推进青岛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联盟”,提高青岛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着力推进社会建设
让人民群众成为宜居幸福城市的
建设者和共享者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关键所在。青岛强调,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管理创新,更加注重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促进收入分配等结果的相对公平,更加注重百姓内心的幸福感受,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宜居幸福城市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加快实施富民工程。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促进共同富裕。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证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使城市更有活力。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确保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快构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建设健康城市。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稳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走出具有青岛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完善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快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络。通过体制创新,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释放社会活力,满足群众多样性需求。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建设法治社会。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惩处各类犯罪活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增强公众安全感。大力推进阳光政法,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法律服务,促进公平正义。加强食品药品和生产安全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重视防灾减灾,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着力提升发展活力
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最大瓶颈制约在于体制机制障碍,破解障碍的有效方法就是推进改革、扩大开放。
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强整体设计、配套推进,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深化财政、土地管理、户籍管理、投融资体制、乡镇行政资源科学整合、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努力从体制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落实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等领域,为各类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营造公平的体制机制环境。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向纵深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财权与事权匹配的财政运行机制。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强化国际意识和规则意识,营造国际化商务和居住环境,着力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优化开放载体,全面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中德生态园等重点园区发展水平,加强园区资源集约利用,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的先导作用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完善招商网络,创新引资方式,坚持内资与外资并重、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并重、实体招商与项目融资并重,加快引进高、大、新项目,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人才。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稳定出口与扩大进口并重、发展货物贸易与扩大服务贸易并举,推动服务外包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由传统对外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巩固和扩大对重点国家地区经贸合作优势,积极争取成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枢纽城市……查看全文:http://www.sdlb.gov.cn/art/2012/6/7/art_1436_102281.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