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口港打造深水大港 成西海岸经济区建设先行者
耙吸船正在进行疏浚作业,青岛董家口港区主航道疏浚工程是世界第一深水航道疏浚工程
董家口港区已进入到建设、运营并举阶段
董家口港区位于青岛市南翼的胶南市辖区琅琊台湾,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优良深水港,建成后总吞吐能力将达到3.7亿吨 。港口自 2009年开工建设以来,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这里以崭新的姿态,成为了青岛西海岸经济区建设的先行者。从封闭的小渔村变成开放的国际大港,从荒凉的海滩变成充满生机的码头,5月11日,快报记者来到董家口港,亲身感受它的巨变。
“我们来的时候看到的除了海就是荒滩,现在这些地方有些已经成了码头。”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质量科科长阮海波
“以前就是个小渔村,现在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市民孙秀芳
小渔村变身国际港
5月11日上午8时,记者在去往董家口港的客车上,偶遇了同样前往董家口的孙秀芳,2004年她在那里开了家药店。
“变化真的很大”,提起董家口港,孙秀芳感叹道。2004年的时候,董家口港有一个小码头,附近尧头村的渔船停泊在那里,岸边有些养鱼、虾、蟹的池子,路边上是庄稼地。“现在鱼池大都填平了,庄稼地也整平了,往海边看就能看到工人们在施工。”
尧头三村70多岁的董大爷祖辈从明朝就住在这里,到现在已经五百多年了。董大爷说以前村子里的人大都以打渔为生,也有养海参、鲍鱼的,外出打工的不多,但现在打工的渐渐多了起来。
上午11时,记者来到了负责码头建设的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的港口驻地。公司质量科科长阮海波介绍,这是全国最大的铁矿石码头,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可以停靠40万吨货轮的码头。投产以来码头每月能迎来100万吨铁矿石。
在码头门口,记者看到了停泊在港口的货轮,船体上标的最大吃水线是22米。负责人秦工告诉记者,这艘货轮运量在23万吨左右,拉的是一种叫“加斯巴粗”的铁矿石。正说着,耳边传来了机器发动的声音,秦工指着前面的桥吊说,这是现在全国最大的桥吊,高48米,一小时能卸3500吨,是为这个码头量身打造的。
40万吨级矿石码头东北方向是20万吨级的转水码头,从40万吨码头卸下来的铁矿石通过皮带机直接输送到转水码头的堆场,然后装船运出。阮海波介绍,港口的公路和铁路输网正在建设和筹备中,目前码头的铁矿石都是通过货轮水运出港的。
据了解,目前港区4个泊位已实现试运营,年吞吐量能有五六千万吨,根据规划,到2016年,董家口港区将达到1.9亿吨的年吞吐量,2020年吞吐能力将达到3.1亿吨,规划建设的112个泊位全部建成投产后,港区最终将拥有3.7亿吨的年吞吐能力。
配套设施即将建成
下午3时许,记者离开港区的时候,看到了正在建设的中心路。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前湾项目部总工张鑫介绍,现在的公路只完成了最基本的路面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后才能投入使用。据了解,输网铁路建设也在筹备中,青连铁路正在调研规划,不久后可能进行项目招标。
在尧头村的时候,许多车辆都走村子里的路,一辆中型汽车驶过,5米左右宽的路几乎就没空了,市民孙秀芳认为等那边中心路修好了,很多大车都可以从那儿走。
据了解,除了公路外,航道、防波堤 、道路、雷达导航、指挥调度中心、口岸查验中心、交易中心等基础设施目前均已完工。
村民在家门口上班
董家口港自身正在从小渔港向亿吨港口迈进,这给周围村民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
在40万吨级矿石码头,记者碰到了来打零工的安玉正,他正用手推车推着一个废弃的下水道盖子。安玉正家住离港口20里远的尹家圈村 ,每天骑着摩托车来港口,中午回家吃饭,来回都很方便。他是今年3月6日过来的,之前安玉正是到外面建筑工地干活,离家远不说,工资也没现在高,现在他一天110块钱,一个月能拿到3300元。在20万吨级转水码头的引堤上,小庄村的董升宾跟3个同乡正忙着打路基,他们已经在这干了两天了……
查看全文: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207/20120718/news_20120718_1944176.s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