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成果展三大看点吸引首都观众

热液硫化物“烟囱体”7000米载人深潜器 深海基地和“大洋二号”

来源:田小明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7:48 

中国海洋报记者 田小明

4月24日~27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展的“进军大洋造福人类——中国大洋工作15年成果展”,首次将神奇的深海高科技和神秘的大洋世界对公众展出,让首都的观众大饱眼福。

据成果展组织者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有关人员介绍,短短4天,展会就吸引了上万名首都观众。

亮点一:海底“神秘来客”——热液硫化物“烟囱体”

展会展出的海底“神秘来客”——热液硫化物“烟囱体”,呈土黄色,重48公斤,长70厘米,是去年我国组织的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时获取的。“这是一个完整的’烟囱体’,这样又大又完整的黑烟囱,在全世界也不多见”,首次环球大洋科考首席科学家郭世勤研究员介绍说。

“烟囱体”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其巨大的科研价值。现代海底“黑烟囱”及其硫化物矿产、特殊环境生物的发现,是20世纪全球海洋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之一,因其和海底成矿、生命起源等重大问题有关而成为国际科学前沿。

和“烟囱体”一样吸引人的,还有采集“烟囱体”的过程:在深海科技发达国家,这样的深海采集样品工作只有依靠深海取样型无人潜水器才能完成,但当时“大洋一号”船上并没有这种装备。“我们是用电视抓斗完成的”,当时操纵手对记者说,“那一刻紧张得有点喘不过气来,因为只有短短几秒钟,错过了再回来就难了!”但中国大洋人硬是完成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工作,而成为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的壮举。

“黑烟囱”主要集中在新生大洋地壳上,如大洋中脊和弧后盆地扩张中心的位置上,直径从数厘米到数米,高度从数厘米到50米不等。热液硫化物“烟囱”附近往往生活着大量热水生物,形成了鲜为人知的深海生物圈。

展会还展出了我国科学家利用电视抓斗拍摄的一组十分珍贵的海底热液喷口图片,除了滚滚“浓烟”外,画面上还可见海葵、虾等生活在大洋深处的“深海生物圈”的生物。

亮点二:“深海科技之星”—— 7000米载人深潜器

深海技术领域正在形成高技术群,成为与航天技术、核能利用技术并列的高新技术领域。深海高新技术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

本次展会展出了一个比例为1∶6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模型。毫无疑问,就其本身的高科技性而言,这次展会的明星非“7000米载人潜水器”莫属。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工程师崔维成说:“我国自主研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目前已进入总装阶段,明年即可下水深潜。”

“7000米载人潜水器”酷似一头小鲸鱼,崔维成边演示边介绍深潜器无动力下潜的原理:“它有两个配重块和一个压水舱。当需要下潜时,压水舱注水,开始下潜;当需要在水中悬停时,它抛出一个配重块。如果此时启动动力装置,“7000米载人潜水器”便可以开始工作;当需要上浮时,它抛出第2个配重块,同时向压水舱加入空气,排出海水,就可以上浮。”崔维成说,这种设计是为了尽量节省蓄电池的能量,使“7000米载人潜水器”在水下连续工作时间可长达7个小时。

目前世界上可用的载人深潜器总共有5台,分别是日本的“深海6500”号、美国的“阿尔文”号、法国的“鹦鹉螺”号、俄罗斯的“和平”号及“密斯特”号,它们的最大深潜深度只有6500米。相对而言,我国即将投入使用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具有更深的下潜能力。

“7000米载人潜水器具有独一无二的’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水中悬停定位能力’,而其他深潜器在作业时都需要找一个固定的支点才能开始工作,这无疑是世界深潜器领域的一大技术进步”崔维成说。

“7000米载人潜水器”正常使用时,可供3人使用12小时,应急情况可供3人使用72小时。据介绍,“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组在设计时,对潜航员的人身安全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崔维成说:“我们在设计载人部分时,与负责’神六’宇航员安全保障系统的专家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我们的载人球壳是钛合金的,其中装配了生命支持系统和两套氧气供给系统,力求万无一失。”

关于“7000米载人潜水器”,展会解说员介绍说,7000米载人潜水器只是一个暂用名,它还没有真正命名。解说员的解说饶有趣味:“神舟”飞船系列可以“上九天揽月”,那么,7000米深海载人潜器就可以“下五洋捉鳖”,它可以到达世界99.8%的洋底。7000米深海载人潜水器目前还没有正式命名,有人建议命名为“神龙”,与“神舟”系列相对应。的确,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它完全可以与“神舟”相媲美,“神龙”的说法得到了现场很多观众的认同。究竟它会被怎么命名呢?我们等待那一天。您也不妨提出您的建议。

亮点三:国家深海基地和“大洋二号”——展现未来大洋考察更美前景

开发利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是一项新的长远的事业,前景广阔,方兴未艾。目前,中国大洋二期发展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展会也对大洋二期和大洋“十一五”工作设想作了展望:我国大洋资源研究开发事业必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对大洋工作投入的增加而得到大幅度推进,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完成深海各种资源商业开发的物质准备和技术储备,并初步形成部分深海产业。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计划中将在青岛建设的国家深海基地和“大洋二号”科考船。

深海基地将建成面向全国深海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发和试验、海洋新兴产业服务全面开放的国家平台。基地主要包括:深海勘察及其保障中心,深海装备应用技术发展研究、试验和信息中心,深海装备模拟培训中心,深海技术产业化转化和作业服务中心,深海科学技术普及中心。深海基地初步规划的土建总面积为26500平方米、一个280延长米的工作母船码头和相应配套的试验室建设。

计划中的“大洋二号”船将主要承担7000米载人潜水器、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和大深度遥控潜水器海上试验和勘察作业任务,承担海底热液硫化物、生物基因等深海多种资源勘查任务,承担深海大型装备海上试验任务。有专家建议,“大洋二号”应建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科学考察船。“大洋二号”的总体性能为:排水量6000吨,经济航速15节,续航力15000海里,定员75人。建成后,可满足我国大洋科学考察的需要。

2006年4月29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