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10种本地鱼几近消失 曾一捞一竹篓(组图)

来源:山东蓝黄两区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6:56:15 

出海时经常听到黄姑鱼的清脆叫声,这种来自海底的美妙声响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青岛人爱吃本地海鲜的习惯由来已久,但是曾令市民引以为豪的青岛海鲜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东北和南方的海鲜充斥市场。除了黄姑鱼外,红加吉、大黄鱼、本地刀鱼、鲳鱼、白鳞鱼、沙丁鱼、青鱼等近10种本地鱼已经近乎消失,即便是市民常吃的本地黄花鱼也面临着绝迹的可能。

外地海鲜纷纷来救急

昨天上午,一路记者来到城阳批发市场,在一处水产批发行门前,几名工人正忙着卸下购进的刀蚬。“这是刚从东北运来的,每斤批发价20元左右。”工作人员说,当地刀蚬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即使有,最早也得五一以后才能上市。

“现在刀蚬很好卖吗?为何要千里迢迢从东北购进?”“价格太高,不好卖。”工作人员说,他们干水产行的,有一些长期固定客户,比如海鲜酒楼、火锅城等,在一定时期,即使不太好卖的货,由于客户需要,也必须向他们供应。比如说刀蚬,虽然现在还不到最肥的时候,但火锅店急着要货,而当地又没有货源,只得提高成本从东北引进。

本地刀鱼5年涨10倍

“现在,海鲜价格高得惊人,根本不好卖。”从事水产销售十几年的金老板说。他以市民常见的几种海鲜为例,说明了近5年来海鲜价格增长的程度,螃蟹目前市场批发价是每斤100元以上,而5年前同期只有30元左右;虾虎目前的批发价格每斤35元左右,5年前不到10元;短八带的价格目前是20元左右一斤,5年前10元左右;本地鲳鱼目前的价格是68元一斤,5年前则不到30元。总体来说,近5年来,各种海鲜的价格增长了一倍以上。

昨天下午,沙子口一家大酒店的采购经理老高到了单位包的收鱼船上采购,当他看到了一条6斤多重的本地刀鱼时眼前不禁一亮,这可是今年开海以来他第一次见到本地刀鱼,不过一听价格,他不敢要了,每斤230元,这条鱼要花上千元。最终,老高只挑选了另外一条两斤重的本地刀鱼。干了10多年采购的老高,对这些年来的本地海鲜价格走向一清二楚。“我记得2008年本地刀鱼每斤只有20元,2009年是26元,2010年是35元,去年是60元,没想到今年涨到了170元,最近又涨到了230元。5年涨了10倍,就是因为本地刀鱼太少了。这种大刀鱼,去年我每天能买两三条,今年只见到了两条。”

外地海货占到八成

“新鲜鲅鱼,本地的,20元一斤。”在城阳水产品市场内,鱼贩们大声吆喝着招揽生意,都称自己销售的鲅鱼是本地货。对此,金老板告诉记者,这两天本地鲅鱼的批发价每斤20元以上,因为本地鲅鱼数量今年减产了,市场上的鲅鱼有一些还是南方货。

“造成近几年海鲜价格疯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本地海鲜越来越匮乏。”金老板说,水产这行是什么海鲜好卖就购进什么,像一些当地的新鲜海鲜,即使价格比外地货每斤高出十元二十元,都不愁卖,可关键是根本没有货源。所以,购进外地货有时也是无奈之举。以他多年的经验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海鲜有八成来自外地,其中,鱼类除了刚刚上市的鲅鱼外,绝大多数都来自南方,像本地的鲳鱼、刀鱼、沙丁鱼等,几乎买不到。

那么,当地销售的海鲜就没有本地货了吗?金老板说,胶州湾渔业资源日益匮乏,每天上市的本地海鲜量本来就少,往往是刚刚上岸就被抢购,还有一部分被沿海的渔家宴饭店提前预订,只有一小部分流入市场。

昨天下午,另一路记者赶到了南姜码头,到了渔船上岸的时候,有不少本地渔船停靠在岸边。岸上只有五六处挑选分拣海鲜的摊点,再看看他们卖的海货,主要是一些“小葡萄鱼”、小面条鱼、小海虾等,偶尔有条安康鱼。船老大老王告诉记者,当天他的船到了南姜码头外20海里的区域打鱼,结果只打了不到100斤小杂鱼,因为卖不上价格,只好当成了鱼食来销售,每斤只有两毛钱。记者试图聊聊今年的收成,老王借故离开了。

大海里的鱼曾经很多

“海里的鱼越来越少,想吃海货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不断上涨是很正常的事情。”红岛街道的刘宗款是有着27年“渔龄”的老渔民,他很怀念曾经的一网下去鱼满仓的情形。

刘宗款说,在1984年他开着20马力的渔船,那时候没有出远海的,都是在胶州湾近海捕捞,鲳鱼、鲅鱼、白鳞鱼、黄姑鱼、对虾等海货那叫一个“多”。40

条小网连在一起,一网下去,能打上万斤鱼,而当时的渔船,最多也就装载万余斤货,有时候打得多了,渔船装不下,在海上就直接交易。傍晚出海的话,到了晚上10点,渔船就满载回港了,出一趟海,快的话只需三四个小时。

刘宗款说,那时候,渔民最怕捕到螃蟹和虾虎,因为这些海货根本没人买,抓在渔网上,很难取下来,还有可能损坏网具。所以,当时渔民出海都会带一把锤头,发现捕捞到螃蟹、虾虎等,就用锤子砸烂。

现在海里的鱼越来越少

到了1995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渔民出海捕捞,为了私利甚至有些渔民在休渔期偷偷出海,从那时起,胶州湾近海的鱼类就明显减少,每次出海,只能收获二三千斤货。后来,渔民纷纷购进240马力的大渔船,捕捞范围由近海扩展到远海,渔船携带的渔网也从40条增加到上千条。

刘宗款说,如果说以前是渔民根据经验找鱼多的海域,那么,现在就是靠先进的技术,直接到“鱼窝”里捕鱼。最要命的是,这几年,不少渔民开始使用“绝户网”。以前,渔民出海捕捞,所使用的网具网口都比较大,很多网具连一斤重的鱼都能漏掉,而现在的网具网口越来越小,不用说小鱼,连鱼子鱼孙都跑不了。从2005年以来,渔业捕捞开始走下坡路。

渔业资源少了,加上上涨的油费、人工费,现在渔民出海已经没有多大利润了。刘宗款说,20年前,红岛街道渔船最多的村,有近百条渔船,而现在,这个村还剩下不足20条渔船。

曾拿竹篓捞面条鱼

“10年前,我在海边拿着竹篓就能捞起十来斤面条鱼,现在这个壮观场面只能在培训员工时炫耀一番了。”再次说起面条鱼,沙子口一家大酒店的采购经理老高一下子来了兴趣,他告诉记者,2002年前,他在沙子口码头处经常会看到海里成群的面条鱼,他曾经有一次用树叶子当饵料扔到海里,拿竹篓捞了10斤面条鱼。

“5年前,我们在码头上能钓到两斤重的大黄鱼,有人开着船出去一天能钓20多斤的大黄鱼,现在就是下网捞也捞不到了。”老高说,虽然单位包了6条收鱼船,每船海货上岸后先让他来挑选,但是已经有5年时间没有见到两斤重的本地大黄鱼了。 鱼子鱼孙被电死 市民王女士在南姜码头不远处经营着一家水产品加工厂,昨天聊起了海里的鱼越来越少,收鱼15年的她很有感触,“本地海鲜这些年来收购的量是越来越少,像市民熟悉的鲐鲅鱼,去年我们收了3万斤,今年只收了1万斤。”因为本地海鲜有时候收不上来,遇到逢年过节,王女士的海鲜礼盒需要从南方调运海鲜来补充。

王女士告诉记者,原先不算是名贵的本地黄姑鱼现在基本上绝迹了,还有一种青岛人俗称的“卷扇鱼”,很像舌头鱼,也有六七年没见到了。“我觉得本地海鲜大量减少跟过度捕捞有关系,很多卖鱼的人跟我说经常会遇到一些电鱼的大船在青岛海域捕鱼,这种电网船把海里的鱼子鱼孙都电死了,还有人使用‘绝户网’把海床给破坏了。”王女士接着说,没有了生长繁衍的海床,像面条鱼这样的鱼类大量减产,作为饵料,本地鲅鱼也跟着减产了。“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一个春天可以收购上千万吨面条鱼,今年我们只收了上万吨面条鱼,这就是一个证明。”

子孙以后还有鱼吃吗

“我个人觉得,在休渔期偷捕、使用‘绝户网’等是导致胶州湾近海渔业资源出现匮乏的主要原因。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近海的鱼类还会减少,价格也会高得离奇,市民必不可少的海鲜也将成为稀罕物。”刘宗款举例说,1997年以前,他每次出海能捕捞万余斤黄花鱼,现在一次只能带回3000斤左右,捕捞量缩减到三分之一,而从价格上体现出来的是,1997年,每斤黄花鱼的批发价是六七元,现在,则达到每斤十三四元,而且个头也越来越小。

最让人担忧的是,近几年,像鲳鱼、黄姑鱼、白鳞鱼、刀鱼、沙丁鱼、青鱼等常见的本地鱼已经近乎消失,而市民普遍食用的黄花鱼也面临绝迹的可能。“有些鱼种是可以通过养殖来实现再生,但像刀鱼、鲅鱼等鱼种,由于受水温和水深等条件的严格限制,无法进行人工养殖。要是现在不采取措施,以后我们的子孙还能吃上本地海鲜吗?”刘宗款说,他觉得,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相关部门首先要做好监管工作,杜绝偷捕、滥捕行为。

两大原因导致鱼少了

“青岛本地的渔业鼎盛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一网打上上万斤是经常的事情,现在可能只打个上千斤了。”昨天,崂山

查看原文:http://www.lhlqw.com/2012-04/25/content_25124711.htm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