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发《山东半岛—开放蓝海创意未来》等文章
4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和第五版在改革开放新地标栏目,刊发了姜异康书记署名文章《打造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和人民日报记者《山东半岛—开放蓝海创意未来》、《山东半岛逐浪“高精尖”》等3篇文章,全面宣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
姜异康书记署名文章《打造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按照党的十八大“建设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从发展高端高质高效海洋产业、强化海洋生态建设与保护、深化海洋领域改革开放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山东半岛开放蓝海创意未来》文章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介绍了蓝色经济区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探索。合理调整区划,为体制机制改革奠定坚实基础;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把创新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根本动力,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山东半岛逐浪“高精尖”》文章在第五版用接近一整版的篇幅,全面介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推动产业迈向高新,科技谋求精深,人才培养尖端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错位发展,一体发展,破除发展壁垒,大项目落地生根,推进产业迈向高新;珍惜资源,“攥拳”发力,整合科技力量,立足企业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模式;招贤引智,不拘一格,推进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报道全文如下:
打造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
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姜异康
山东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研实力较强,海洋产业基础良好,发展海洋经济具有独特优势。我们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力推进,着力打造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全省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擎、示范和带动作用。2012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23645亿元,增长1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50亿元,增长18.3%,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发挥优势,大胆探索,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推动发展,促进海陆统筹、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逐步走出一条新型海洋经济发展路子。
坚持以高端高质高效为目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提高海洋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具有规模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现代海洋渔业及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运输物流及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促进海洋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加快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等“四区三园”建设,努力培植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强化海洋生态建设与保护,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一批海洋环境修复整治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威海刘公岛等4个国家级海洋公园,扎实开展威海、日照、长岛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试点。加强生态保护,推进土地、海域资源的集中集约利用,严格保护岸线资源,加快青岛董家口等九大集中集约用海片区建设。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实施一批海陆污染同防同治工程,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坚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深化海洋领域改革开放,加快形成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的要求,推进海陆一体化发展。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建立海洋综合执法运行新机制,加快推进用地用海管理、开放合作、金融财税等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推进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相关工作,加快建设青岛中德生态园、日照国际海洋城等中外合作产业园,打造全国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
山东半岛 开放蓝海创意未来
本报济南4月12日电(记者徐锦庚、卞民德)3月28日至4月1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端人才招聘会分别在广州、深圳和厦门举办。在与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的1029名人才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了近八成。自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山东半岛成为国内外海洋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产业、高端项目的集聚区。目前,总投资811亿元的50个重点项目集中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化工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之首,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国内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主体区包括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以及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和滨州市两个沿海县所属6.4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山东省委、省政府深知:开放蓝海,要广度也要深度,而改革开放无疑是最好的利器。
合理调整区划,为体制机制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山东将调整烟台、潍坊、威海等重点城市行政区划,重点建设青岛西海岸、烟台东部、潍坊滨海、威海南海四大海洋经济区和中德生态园、国际海洋城、滨海产业园三大园区。创新海陆统筹管理模式,探索开展海洋综合管理试点;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赋予经济强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创新开发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园区的管理体制。在青岛,传统的行政区划被打破,黄岛区与胶南市合并为西海岸经济新区,重点建设保税功能拓展区、国际经济合作区等六大功能区。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说:“凭借西海岸经济新区,青岛将再造一个青岛港、再造一个青岛的经济总量”。
围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山东将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支持其在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交通物流、电子口岸互联互通等方面先行先试。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威海港与韩国釜山港签署协议,中韩双方商定在山东省开通的6个陆海联运通道已经开通5个。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和航运中心加快构建,支持外国籍干线船舶在青岛前湾、烟台保税港区发展中转业务,支持青岛口岸发展国际过境集装箱运输。
4月初,春寒依然料峭,但驱车行走山东半岛,处处可见生机盎然的景象: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矿石接卸码头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一举确定青岛港在全球国际矿石中转港的地位。《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发展规划》获批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未来将建立涵盖临港产业区、综合商务区、旅游度假区3个功能区的核心区。在日照,由中国与新加坡合作打造的国际海洋城自开工建设以来,起步区的两纵四横主干道框架已基本成型……
创新是增强发展后劲的根本动力。在蓝色经济区,已经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平台967个,其中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236个;规划确定的18个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目前有12个全面建成。未来几年,这里的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将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蓝海持续开放,生态保护是最大保障。山东在全国率先开展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征收工作,实施51个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和生态保护项目。全省在建和已建海洋保护区37处,数量和面积居全国首位;日照、威海、长岛成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海洋公园总数达到4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擎着改革开放大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断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2012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超过9000亿元,比2011年增长15%,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逾18%。蓝色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蓝色经济区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将显著提升,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
改革开放新地标:山东半岛逐浪“高精尖”
一路向东,便是大海。
因为毗邻日韩,山东半岛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虽不是特区,却是海洋经济的高地——这里蕴含了全国18%以上的海洋生产总值,集聚了全国1/3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909.9亿美元。
“靠海吃海”的传统思维,在这里得到了质的提升。自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山东人从过去的海中“捞鱼”到现在的海中“淘金”,海洋经济逐浪“高、精、尖”!
产业迈向高新 错位发展,一体发展
蛇年春节期间,日照港二公司调度员刘祥龙过得一点都不轻松。从正月初一上午9时25分开始,到正月初三23时20分为止,刘祥龙和同事们完成16.75万吨货物的接卸。
一个个忙碌的场景背后,是日照市近年来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港城一体加速融合的变化。而在更为广阔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已成为共同的行动。
“蓝色经济区建设成效如何,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否构建起具有较高水平、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宋军继表示,根据错位发展、一体发展的要求,各地都在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
总规模达300亿元的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运营。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产业投资基金。按照“母基金”的运作模式,可以撬动上千亿元投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青岛市大刀阔斧调整行政区划:市北区、四方区合并为新的市北区,黄岛区和胶南市合并为新的黄岛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区划调整,而是资源产业优势与地理空间的优化整合,在未来展现的将是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的美好新图。
山东省率先出台的国内首个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涵盖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等10个产业类别,共183项产业内容。每一个产业门类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淘汰什么,都有细致、清晰的界定,严格防止海洋产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3年间,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山东半岛长达3345公里的海岸线上,一个个大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发展壁垒被破除,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现代海洋渔业及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运输物流及文化旅游等现代海洋产业加速成长。
到目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已形成37家初具规模优势的现代海洋特色产业园,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科技谋求精深 珍惜资源,“攥拳”发力
从卫星遥感图上看,山东半岛如同一只欲飞的雄鹰。能否在无垠的大海上翱翔,就看有没有一对坚强的翅膀。
海滨城市青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始终占据着海洋科研城的名号。现如今,她又有了一张响亮的新名片——蓝色硅谷。这里集聚了全国40%以上的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以上。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如此诠释蓝色硅谷:这里是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是全国重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科研成果孵化中心、科研人才集聚中心。
“山东省的海洋科研教学单位长期以来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在宋军继看来,现在要做的是把所有海洋科技资源和要素集约整合,从规模和层次上加以提升,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真正成为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
时至今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18个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中,12个已经全面建成,2012年山东在研究的海洋领域项目或课题2000余项。
但是,山东海洋科技还有另一“软肋”,即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虽负海洋科研城的盛名,青岛市历年来斩获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全市实现转化的海洋科技成果中,只有30%左右落在本地,其余的都跑到了外地。
痛定思痛。山东各级政府纷纷转变观念,立足企业重构海洋科技创新的模式。3年来,各种扶持资金不断向企业倾斜,力促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在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鲜海带也能生产出褐藻胶、碘、甘露醇等产品。这一技术由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年可加工鲜海带10万吨以上,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以干海带为原料的海藻加工模式,被业内专家称为海藻化工上的重大技术创新。
深海鱼皮等下脚料,如今在青岛变废为宝。青岛中皓生物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以这些下脚料中提取的胶原蛋白为主要材料,研发出人眼角膜基质,继去年底动物实验喜获成功后,3月下旬进入临床实验,明年底可实现产业化,年生产能力可达50万枚人工角膜,将为广大失明者带来福音。此项成果标志着海洋生物材料在国际尖端科技领域的成功应用。
人才培养尖端 招贤引智,不拘一格
即墨市鳌山湾畔,风景秀丽而安静。两年后,这里将崛起一座山东大学的新校区。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表示,定位于理工科研究型校区的青岛校区,其特色是侧重为有山东地域优势的海洋经济、蓝色产业服务,将致力于建设高端学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基地,高端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高端技术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基地。
为加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智力支持,山东省制定出台了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重点引进一批企业创新类和科技创业类领军人才。着力加强人才培养,蓝色经济区出国(境)培训项目要占年度项目的50%以上,到2015年蓝色经济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到50个,蓝色经济区聘请外国专家的立项数量和资助项目不低于山东全省的50%。
在日照市,国内首个国家级蓝色经济引智试验区已经挂牌成立。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该试验区将实行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引智引才模式,探索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引智综合效能。
“如何让更多的人才聚集、留住、发展,服务蓝色经济,在引智的体制和机制上有所创新,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能否像当年深圳特区建设那样,把日照市作为一个特殊的引智区域,在引智中探索新思路、提供新思维,是我们的最初构想。”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说。
今年1月11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首届高端人才和项目洽谈会在青岛举办。区域内7个城市都参加了本次洽谈会,汇集了中联油船舶燃料公司、中航威海船厂、日照港等160家涉海企业和单位。与此同时,全国唯一的海洋专业人才市场——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山东)正式启用。
今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每年将轮流组织举办一次海洋高端人才和项目洽谈会……查看全文:http://www.sdlb.gov.cn/art/2013/4/22/art_531_166669.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