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环渤海经济区 重塑“第三极”梦想

来源:郭安丽   发布时间:2015-05-20 17:04:05 

【编者按】 近日,由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就业报告)指出,包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在内的“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成为全国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最偏爱的地区。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天津乃至整个环渤海区域都对大学毕业生显现出较强的吸引力。环渤海地区也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此前的6月8日,在河北召开的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统筹研究环渤海经济带规划,中央、地方、企业等各方应共同努力,把环渤海地区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环渤海经济区“中国经济第三极”作用正显现

环渤海地区处于日渐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对外交往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环渤海经济区是保证中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作为北方地区发展的经济引擎,也是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沿,渤海经济区担负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其“第三极”作用正在日益显现。

今年6月8日,在河北召开的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统筹研究环渤海经济带规划,中央、地方、企业等各方应共同努力,把环渤海地区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分析人士指出,伴随着中国投资走向和经济重心北上的趋势,整个环渤海地区在“十二五”期间,甚至未来十年间,将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产业同质化严重需调整

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原有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猛发展。

刘德军认为,重要产业的同质化阻碍了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他认为山东省经济结构自成体系,与其他地区的产业协作、配套发展较少,产业同质化严重,与京津冀、辽宁经济融合存在一定冲突。

环渤海经济圈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有漫长的渤海、黄海海岸线,海洋资源、区位优势突出,港口星罗棋布,有天津、大连、青岛等吞吐量较大的开放港口,沿海分布着众多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山东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对此表示,“环渤海经济圈具备了形成大区域城市群所必需的发展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以服务业为例分析了环渤海经济区的这种变化——北京的产业转移形成了“北京提供服务,周边工业生产”的模式,使得整个环渤海经济区形成了一个产业的良性互助而非恶性竞争。

要建设真正的环渤海经济圈,刘德军建议,一方面应加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烟台至大连海底隧道,加强各地交流;另一方面,在重大产业的布局上,必须做到统筹规划,加强产业协作,避免同质化。

利用国内国外两类资源

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全国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大城市群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山东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认为,提升环渤海经济带,建设环渤海城市圈是必由之路。

“把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整合起来,强化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可以发挥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连接形成环状的城市辐射带,成为带动黄河流域以及西北、东北的辐射源。”郑贵斌表示,这样,就能形成全国合理的城市体系和结构框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环渤海经济区,各地区应当进一步扬长避短,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郑贵斌认为,山东半岛离日本、韩国距离最近,具有开放优势,同时还是全国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和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辽东半岛集中了辽宁的大多数城市和许多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在这种格局下,充分利用日本、韩国的产业转移和一切国际有利条件,加快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中我国最大城市群,即环渤海城市圈的协调发展,应当是新的趋势和新的方向。”郑贵斌表示。


分析人士认为,环渤海经济区已进入到一个跨越式发展期,通过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等增长点的带动,加之京津冀、鲁北地区的沿海经济走廊相互协作的逐步深入,环渤海经济区提速发展的态势会进一步明显。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