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将使冷泉科研热起来

来源:孙安然   发布时间:2015-05-20 17:05:21 

记者 孙安然
目前,“蛟龙”号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的任务,6月17日~20日,“蛟龙”号在冷泉区连续下潜4次,采集到了蜘蛛蟹、冷水珊瑚、毛瓷蟹和贻贝等丰富的海底样品。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荣澄常年从事海洋生物研究,他告诉记者,“蛟龙”号采集的海底冷泉生物,通常不易获取,因此尤显珍贵。
冷泉生物的大发现
相比于其他的深海海底,冷泉好像“沙漠中的绿洲”,富含甲烷、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组分,因此冷泉活动处一般都是深海海底生命极度活跃的地方。冷泉区是研究地球深部生物圈的窗口,是寻找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区域,是全球圈层相互作用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前沿之一,具有重大科考意义。
“传统的海洋底栖生物采样方法一般使用抓斗或拖网,进行随机采样,属于盲采。而冷泉生物分布的面积一般都很小,仅有几平方米至数十平方米,因而极难采集到生物样品。常规海洋调查中偶尔采到,也纯属运气。”林荣澄解释说:“冷泉生物生活在极端环境下,多与甲烷菌共生,其生存机制、食物营养、生殖发育、遗传进化等都有待于探索。”由于对冷泉生物的调查不多,通过“蛟龙”号在冷泉作业区下潜,有可能发现许多新的冷泉物群。
林荣澄介绍说,海底冷泉生物学研究是对传统生物学的挑战。以甲烷为能量和碳源的冷泉生物群生存在深海极端环境下,对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及生存对策有重要意义。同时,冷泉生物具有宝贵的生物基因资源和药源生物价值,其生物学和医学价值难以估量。
助力深海生物研究
深海海底热液生态系和冷泉生态系的发现和研究,是最近30多年来人类探索海洋生命取得的重要成就。经过多年不断努力,我国在深海热液区和冷泉区的调查技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和丰硕成果,已分别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发现了许多新的热液区,在南海发现了冷泉区。随着大洋科考的持续进行,新的热液喷口和冷泉区将会不断被发现。
据林荣澄介绍,由于受到深海调查技术和手段的限制,我国在深海生物的调查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缺少对重点喷口区生物群落精细、长期的研究。“随着‘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的成功,困扰我国深海热液区和冷泉区生物与生态研究的技术瓶颈已被打破,过往很多不敢想象的生物研究项目都将会不断被付诸实践。”林荣澄认为,“蛟龙”号的应用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使我国的深海科学研究进入直观认知和精细调查阶段。
林荣澄表示,今后可利用“蛟龙”号的技术优势,开展深海热液区和冷泉区生物群落的长期监测,进行精确原位监测和采样,以及海底长期监测设备的布放和回收,实现对重点研究区域的生物群落的长期监测,以获得全面、精准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并深入开展深海生物基因、生物个体、种群结构、群落演替以及喷口生物扩散等问题的研究,这些都将对我国在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利用、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有了‘蛟龙’号这个利器,我国科学家将可下五洋捉鳖、探秘深海,推进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进步。同时,‘蛟龙’号的应用对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和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林荣澄说,“‘蛟龙’号的应用,将能使我国开展过去采用传统方法无法进行的大洋深海调查工作,针对目标区海底的环境、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精细的定点观测、样品采集、资料获取和分析研究,为参与制定相关环境保护计划和作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具体依据……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711/63086.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