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嵊泗厚壳贻贝养殖走上产业化之路
林上军
蔚蓝色的海面上,一排排白色的浮子间,舟山嵊泗县枸杞乡渔民苏明兆驾驶小机船破浪穿行,船机发出的“嗒嗒”欢歌声在海湾回响。
苏明兆是嵊泗县昌盛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眼下正是厚壳贻贝保苗季节。清早,他和其他渔民一起到养殖基地劳作。
“厚壳贻贝养殖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合作社放苗8000串,养成后每串卖价比紫贻贝高出200多元。”苏明兆透露,嵊泗养殖厚壳贻贝的渔民这两年发财了!平均年收入十多万元,多的高达百万元。厚壳贻贝已被他们称为致富的“黑宝石”。苏明兆说,贻贝身价倍增,得益于老专家倪梦麟的帮助和指导。
老专家啃下“硬骨头”
作为“陆域小县、海洋大县”的嵊泗,拥有8700多平方公里海域,“九分海水一分地”。海水养殖重大技术攻关突破,对嵊泗来说就像开启蓝色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贻贝产业是舟山嵊泗,也是浙江省的一大优势特色产业,已有30多年的养殖史。当时该县渔民养殖的品种是从北方引来的紫贻贝,个体小,价值低,保质期短,效益较低。本地产的特有优势种——厚壳贻贝,不但个体大、营养好,销售和保质期长,又适宜加工出口,每串贻贝卖价相差5倍多。但因为野生厚壳贻贝数量少,苗种又育不出,无法大规模养殖,嵊泗贻贝产业整体效益一直上不去。
为了解决厚壳贻贝养殖苗种,嵊泗已断续攻关了20多年,一直未获成功。5年前,舟山嵊泗县厚壳贻贝育苗技术攻关正处节骨眼上,年届花甲的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原总工程师倪梦麟担任了科技攻关团队的负责人。
上世纪90年代,倪梦麟曾带领科技人员率先攻克大黄鱼育苗难关,使濒临绝迹的东海岱衢族大黄鱼得以大量繁衍生息。而在即将退休之际,倪梦麟又瞄准了厚壳贻贝。“让我来试试,碰碰这根硬骨头”,倪梦麟说。他会同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局相关人员,组建了一支由他领军的科技创新团队。先购亲贝,再经育苗厂试验,一个多月后,幼体长至300多微米。初试成功后,科研团队又深入开展了厚壳贻贝系列课题研究。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几年的艰辛攻关后,他们终于在全国首次取得了厚壳贻贝产业化人工育苗的全面成功。
让大海检验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实现产业化。倪梦麟带领的科研创新团队,以嵊泗海洋创新服务中心为平台,吸纳嵊泗昌盛和金盟两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了金义水产和东海贻贝两家育苗企业,接轨名校,他们开辟了科研、开发、推广一体化,科研团队+公司+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2012年,倪梦麟在走访养殖户中了解到,厚壳贻贝苗种出厂在6月至7月,时间较晚,要跨年度暂养包苗,增加了养殖期的风险。
为解决这一难题,倪梦麟带领团队立即投入了“厚壳贻贝早繁技术和优选育种”课题的研究,硬是把厚壳贻贝的繁殖季节提前了两个月到3个月,使下海保苗时间和养殖期缩短了近半年。
近5年来,科技创新团队指导育苗场共计培育厚壳贻贝苗种40亿粒,解决了养殖群众对苗种的需求。
“渔民都称倪总为‘厚壳贻贝之父’。他带领的科技创新团队推动着贻贝产业结构和品种的不断调整,势头越来越好。如今嵊泗万亩浅海养殖基地已被定为重点养殖园区。”嵊泗县科技局局长阮伟海笑着向笔者介绍说,全县贻贝养殖面积已达2.5万亩,产量达8万吨。厚壳贻贝养殖面积由原来的几百亩扩大到3000多亩,年产量已达万吨以上,收购加工产值达亿元。养殖比例由原来2%上升到12%,目前仍在快速增长。
2010年8月,中国渔业协会授予嵊泗“中国贻贝之乡”;贻贝产业被定为国家富民强县工程;“省海洋生物技术中心”挂牌嵊泗;嵊泗贻贝成功获我国海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万亩海上牧场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激情续写蓝色海洋梦
如今,黑色的厚壳贻贝像无数晶莹发光的黑宝石,镶成了一条蓝色原野大牧场与海内外大市场紧密衔接的新型产业链。
6月13日,在当地贻贝加工龙头企业——嵊泗华利水产公司,刚接待完一批东北客户的公司董事长於定华告诉笔者,厚壳贻贝加工后每吨售价、利润比原先的紫贻贝高出2倍至3倍。他指着地图给笔者看,嵊泗贻贝远销 20多个国家,出口量占全国贻贝出口量的60%以上。
接受采访时,倪梦麟感慨地说:“厚壳贻贝成果是从试验到成果转化并迅速实现产业化的一个成功范例。”
如今的倪梦麟,乘着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东风,带领这支团队再起航,他们足迹踏遍偏远的嵊泗列岛海洋牧场,黄螺人工繁殖研究、小刀蛏人工育苗技术、本地沙蛤人工育苗技术优化、海上牧场建设、海洋生态修复……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709/630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