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取之海洋 危险亦来自海上

——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研究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3:28:22 

一、面对21世纪海洋大潮的反思

当今世界面临着不断增长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21世纪将如何发展?在世界各国想方设法寻求新的发展路子的时候,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海洋,加紧制订海洋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海洋高新科技,强化海军建设和海洋管理,争夺海域,扩大海疆,不断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步伐。海洋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见,21世纪人类将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海洋,海洋必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重要的贡献。

被西方公认为海权理论之父的美国人马汉曾指出,海权(海权在广义上不但包括以武力控制海洋的海军,亦包括平时的商业与航运)对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认为获得海权或控制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他指出:许多世纪以来,英国商业的发展,领土的安全,富裕帝国的存在和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而法国大陆扩张的错误政策吞噬了国家的资源并使其受到严重损害,从而走向衰败。历史上强国地位的更替,实质是海权的易手,所以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沃尔特·雷利则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孙中山先生则意味深长地指出,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

回顾近代英、美、俄、日四个世界强国发家史和我国的屈辱史,海洋的战略作用可见一斑。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其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曾长期落后于地中海沿岸国家,l3世纪才拥有100吨的海船,航行主要靠目测,到l5世纪,罗盘的改进,才有可供逆风行驶的船帆和索具。进入l6世纪,由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带来贸易大发展,将世界连成一片,羊毛、呢绒需求急剧增长,使英国人再也无法安于现状了。英国在亨利八世(1509—1547)建立了国家所有的常备海军,靠这支海军以及随后逐渐增强的海上实力,先后战胜了海上霸主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和雄心勃勃的拿破仑所统帅的法国,英国获得了遍及全球的海外殖民地,扩充了海外贸易,刺激了英国本土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先于欧洲任何国家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工业产品数量激增,成本骤降,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增强了国家实力,提高了其国际地位。在其称霸海洋的3个世纪中,英国侵占了比其本土大150倍的海外殖民地,全世界1/3以上的商船飘扬字旗。

16世纪初,当西方探险家登上北美大陆时,美国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在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前,北美大陆仍是英国海权的战利品。独立后的美国,海军发展仍很缓慢,直至19世纪20年代,在频频告急的海防面前,第四任美国总统麦迪逊才比较认真地注意到海军发展的问题。l9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黑船舰队虽然已被白色巡洋舰组成的舰队所代替,但在世界上仅排列第l2位,美国充其量是一个二流国家。19世纪末,美国在马汉海权理论的指导下,把国家立法与政府执法、海军执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广阔的海洋争夺控制权,使海洋战略已明显具有国家战略的含义。1897年,美国大西洋分舰队已经发展成具有进攻作战能力的特型舰队。l898年,美西战争使美国获得了对加勒比海地区的控制权,从西班牙手中割占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并在夏威夷群岛上站住了脚。这时美国的势力扩张到了西太平洋,在世界上树立起一个海权大国的形象。美国的海军力量从世界的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军事政治实力的增强,使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不断向外扩张,使国民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国民收入已达370亿美元,人均收入337美元,均占世界第l位,成为超越英、法之上的世界第一强国。 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俄罗斯是一个贫穷的封闭国家。当时的沙皇彼得比他的先王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走向海洋的重要意义,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抉择:发展海军,夺取通向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1695年,他在执政的当年,建立了顿河小舰队。翌年,便派出了陆海远征军攻打由土耳其占领的黑海海口亚速。1695年底,彼得谋划组织一个高级使团访问欧洲。他亲自拟定35名学习海军业务的留学生名单,本人也化名加人了留学生之中。彼得在荷兰、英国以学习海军业务和造船技术为主的同时,还参观学习了其他行业。他不但学到了新的科学技术,也了解了世界,从而更清醒地认识了自己的国家。彼得回国后致力于发展海军。l701年,俄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航海学校,为海军培养军官。1702年,在宁尚茨堡,俄国海军以30艘小艇战胜了瑞典两艘三桅巡洋舰,获得第一次海战的胜利,把从涅瓦河进入波罗的海的海口打通了。沙皇彼得以内河舰队为基础,组建波罗的海舰队。l709年,俄国与瑞典在波尔塔瓦进行海战,俄国海军大获全胜,瑞典的海上优势一落千丈。俄国的崛起震惊着欧洲,也影响着世界。海军使俄国振兴,沙皇彼得赢得了彼得大帝的称号,俄国终于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

16世纪以后,滚滚而来的西方殖民大潮开始不断地冲击着日本的海岸线,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船只接踵而来,对腐朽的封建幕府统治形成威胁。l633年,日本德川幕府发布了第一个锁国令l639年完成锁国体制。锁国只是锁住了自己,并没能摆脱西方列强频频叩关、砸关的命运。从l794年到l854年的60余年间,英国前去活动l9次,美国去过l4次,法国也去过两次,各国共同的目标是敦促13本开国通商。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后,与美国、英国、俄国、荷兰签订了数个不平等条约,使其经济、政治主权开始丧失。1868年,新登基的明治天皇在即位时的《御笔书》中宣称,要以武力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明治天皇在确立强兵政策的同时,提出了置产兴业的经济改革政策,大力扶植民族资本主义成长,掀起一个产业革命的高潮,使日本全面走上了文明开化的道路。l872年,l3本确立海军节。13本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加速海军发展。明治天皇多次命令节约宫廷经费开支,节省资金支援海军建设。l886年,日本发行海军公债l 700万日元。1887年,从宫廷费中再次拔出30万日元,并令文武百官交纳l/10的薪俸,作为发展海军的经费。l893年,决定连续6年,每年从宫廷费中拿出1/10(3013)作为造船经费。1874年,日本派3 000人的军队侵略台湾,迈出了海外扩张的第一步,从腐败的中国封建统治集团手中获得50万两白银的赔款。l879年,l3本再次出兵侵占中国的琉球。两次轻易得手,l3本终了领悟了西方资本主义致富的真经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l3本经济实力迅速膨胀起来。日本夺取了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从中国攫取了2亿两白银的赔款以及大量经济特权,使日本的工业革命进入了完成阶段,并迅速跻身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

当西方列强大肆向海外扩张、掠夺的时候,中国明清统治者却实行了与世界大潮相逆的行动——禁海,从而导致了闭关锁国,主权旁落,国力日渐式微。

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中国海上大门,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有海无防,西方殖民主义列强肆无忌惮地进犯中国海疆,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写下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耻辱一页,将一度强盛于世的中华民族推入了一个灾难深重的黑暗时代。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84次,入侵舰艇达1 860余艘,入侵兵力47万人,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60年问,帝国主义以战争赔款等形式,共向中国勒索白银13亿两,相当于清政府l6年收入的总和。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从鸦片战争的惨败中认识了西方海权的威力。道光皇帝曾总结道,英军恃其船坚炮利,横行海上,茶毒生灵。此后一次次来自海上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使中国早期的近代化的尝试别无选择地集中在发展近代海军上。在半个世纪中,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中国海军近代化的道路上做了不懈的艰苦努力,并在19世纪临近90年代时建成了一支亚洲第一流的海军。按理,中国从此应强大起来,可是,甲午一战,北洋海军败给了日本,国家再度沦落。

为什么中国发展近代海军仍得不到海权?为什么中国近代海军的强大换不来国家的兴旺发达?历史给我们作了最有说服力的回答。当我们的祖先还沉浸在黄河孕育的农业文明中时,西方国家早把目光投向了海洋,为占有海洋、利用海洋和争夺海洋进行着激烈的、频繁的斗争,并由此带动了海军的逐步强大。尤其是19世纪以后,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国家的兴衰荣辱也无可选择地与海军联系在一起。海洋和海军实际上成了国家战略问题。而此时的中国统治阶级对海军发展的重视只是对列强炮舰政策的一种本能反映,是一种军事防御对策,说到底仍然是为闭关锁国的政策服务。因此,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过程,始终是按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消极和短视的轨迹发展的。l888年,北洋海军成立后,当清政府认为海军发展用之自守尚有余之时,便停止了海军的发展,甚至挪用有限的海军经费为慈禧太后送寿礼、修建颐和园。这种低层次的国家战略,使中国海军的发展步履艰难,并最终摆脱不掉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

落后就要挨打。当我们在更深一个层面反思旧中国百年屈辱史的时候,不能不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落后的重要根源在于海洋观念上的落后。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洋洋自得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这既是海洋意识淡薄的表现,又是旧中国走向衰落的重要根源。

海洋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商业性的活动,它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西方国家海洋活动大规模、持续性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通过航海活动,资本主义打开了境外市场,取得了境外原料,为其高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如果没有新航路的开辟,没有向海外扩张、掠夺,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及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尖锐地指出:“航海事业根本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而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社会制度上根本限制了海洋活动的发展。“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业是维护政权的基本财源,而商业不过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财源。而且由于商业活动(特别是海上贸易)不像农业生产者那样被固定于一地,实难控制。从商者不是分散地从事劳动,而是相对集中地进行生产活动,容易啸聚生叛。他们没有固定于土地的农业生产者那样易于驾驭,他们思想活跃,不服德教,且与蛮夷相通,危及教化。所以,不可能受到重视和提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海洋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战略地位更为显著。世界对海洋的争夺和在海洋领域内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海洋热点增多,海洋权益斗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世界海洋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世界上有l0个年人均收入22 000美元以上的巨富国家,其中8个是临海的国家,如挪威,25年前仅是较穷的极地国家,自从开发北海油田后,现已成为世界第四石油出口大国,年人均收入25 800美元。文莱,过去是个贫穷的农业国,自从和外国联合开发南海油气后,年产海洋石油1 700万吨,年人均

收入l2 000美元,成为亚洲富国之一。进人20世纪90年代,海洋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主战场。世界海洋开发活动方兴未艾,海洋经济高速增长。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由l970年的2%左右,上升到1990年的5%左右,预计到21世纪末将上升到10%左右,届时,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支柱。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海洋与一个沿海国家的兴衰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洋衰则国家衰。海洋与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活动密切相关。正如七下西洋的郑和所预言的那样: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今后全球的竞争是经济、政治的竞争,也是综合国力和高科技的竞争,谁要立于不败之地,谁就要做好海洋的文章,海洋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将会在21世纪上半叶充分展示。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将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距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辉煌的时代大多是向海洋拓展的时代,而落后屈辱的时代则与轻视经略海洋乃至丧失海权密切相关。什么时候重视海洋,国家就富足,民族就强大;什么时候忽视海洋,封闭海洋,国家就疲弱,民族就萎靡不振。海洋问题,决不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牵动全局的战略问题。在如何对待海洋问题上,日本就比较精明。在此举两点加以说明,一是距日本列岛以南2 000的太平洋上,有一个面积不过几平方米的小岛叫冲鸟岛,涨潮时最高处离海面仅有45厘米,两块光秃秃的珊瑚礁,其长度不足5,退潮时也只有十几平方米。l987年,日本政府拨专款300亿日元(22亿美元),历时3年的时间为这个鲜为人知的珊瑚礁修筑坚固的护岸工程,让它出水面,而且面积有所扩大。日本不惜巨资抢救两块礁石,其真实意图是用22亿美元买下43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Et本确立海洋立国,充分利用海洋区位优势,大做海的文章,成就惊人,目前日本海洋经济的产值已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4%,这个比重高于我国3倍多。就我国的目前状况而言,尽管发展海洋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但并未提到国策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阐述国有资源时就没有提到海洋,我们的前几个五年计划,对海洋也很少提及,这与一个海洋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应当说,改革开放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海洋的重大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往往就海洋论海洋,看到海洋产业直接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比重还较小,就认为海洋发展无足轻重。国民的海洋意识、海洋国土意识还非常淡薄,重陆轻海的观念还严重存在,“海盲”队伍仍比较庞大,海洋综合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力量薄弱。海防力量离现代化水平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也不够强大。可喜的是,《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已正式出台,这为我国更好地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管理好海洋提供了政策指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生效,使世界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1世纪,即海洋世纪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进军海洋是时代的召唤,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龙归大海才能尽显其威。只要我们不失时机地抢占海洋这个21世纪的经济发展制高点,必定能够迎来民族的振兴与腾飞。

二、海洋与我国发展的战略关系

()海洋与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

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首

先打开的是海上大门,成功地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确立了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带,打破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彼此分隔,使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之中,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用占全国13%的土地,养育了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产值,这得益于海洋是显而易见的。沿海地区依靠其海洋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岸带区域经济,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最有活力的地区。

沿海地区的经济具有开放性和带动性的特点,海洋经济产业具有渗透力强、辐射面宽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优化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资源配置,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建设步伐。我国的几个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长江大走廊战略、亚欧大陆桥战略等都以沿海作为发展龙头,没有亚欧大陆桥的海上桥头堡,大陆桥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上海作为龙头,也就谈不上长江大走廊战略。

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1世纪,资源问题将困扰整个世界。我国陆地自然资源人均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2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人均耕地只有l(1=6667平方米)多一点,有的地区已下降到不足07亩,降到了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O79亩以下;全国淡水资源总量年均为28 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进入21世纪,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45种主要矿产将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已探明的陆地油气资源再过几十年也近于枯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而海洋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中国海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能源、旅游、矿产、淡水等资源,海洋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活动空问。

我国濒临的海域面积约4727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有500平方米以上岛屿6 500多个,岛屿岸线长14 000多千米;有滩涂面积217万平方千米,领海和内海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按照《公约》有关规定,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并具有分享国际海底资源及和平利用极地区域的权利。我国近海渔场总面积为281万平方千米,海洋生物已鉴定的种类达2万多种,其中鱼类占世界总数的14(3 023)。浅海和滩涂总面积达l46万平方千米。我国有5 000多千米的基岩海岸,有l50多处面积大于l0平方千米的海湾。沿海可供选择建设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计160多处。我国海域的石油资源量约为450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l4万亿立方米。沿海有宜盐土地及滩涂资源约084万平方千米,高浓度的地下卤水总净储量为7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646亿吨,含氯化钾015亿吨,这些卤水资源储层浅、易开采,是制盐及盐化工的理想原料。海滨砂矿种类繁多,达65种。海滨砂矿累计探明储量为1527亿吨。我国沿海可开发的潮汐能资源丰富,计有424处坝址,测算总装机容量为2 180万千瓦,沿岸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l 280万千瓦,潮流能的理论平均功率为1 390万千瓦。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有丰富的海洋热能。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太平洋东北部海底资源进行多次勘查,圈出了30万平方千米的申请矿区,1991年已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批准,其中15万平方千米的矿区作为我国的开辟区,其余15万平方千米作为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保留区。我国开辟区锰结核的资源量为97亿吨。

我国沿海地带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5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据初步调查,我国有滨海旅游景点1 500多处,滨海沙滩l0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务院公布的l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7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海洋资源开发速度加快,20世纪80年代海洋经济每年平均以17%的速度增长,90年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00年海洋产业产值将达到5 000亿元左右。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仍可保持在20%左右,将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将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海洋与解决吃饭问题的战略关系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这是一个时期以来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美国著名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994年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了未来世界粮食观未来中国粮食观,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l995年世界农经界的议论焦点。布朗称,中国粮食问题的原因在于需求和供应两方面。需求方面,一则人口基数太大,并还在继续增长中;二则自改革以来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鸡蛋、家禽、猪肉、啤酒的人均消费量剧增,而这些食品的生产都消耗大量粮食。布朗预测,如果中国的人均粮食年消耗量从目前的接近300千克增加到2030年的400千克,那么,到时候就需要进口大约369亿吨粮食。布朗关于中国粮食的分析是否准确且不评论,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人多地少、粮食供求矛盾的确存在,且越来越突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加剧了我国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从人均耕地面积看,建国初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大约为27亩。从1978年到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6 880万亩,而人口增加了23亿;人均耕地面积从155亩减少到l19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有l/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耕地不足l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人均耕地在06亩左右,已经低于日本人均07亩的水平。

从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来看,今后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一是人口的增长不可逆转。到2000年,中国总人口将超过l3亿人,按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均口粮消费水平计算,仅人口增加九五时期口粮就需增加2 300万吨。二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今后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肉类的需求会日益增长,对饲料粮的供给将造成巨大的压力。三是今后耕地面积继续减少难以逆转。据估计,l995--2000年,耕地将减少l 800万亩。显然,我国要在十分有限的耕地上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困难会越来越大。四是我国粮食单产的增幅正在下降。1977--1984年,单产年增幅为71%;l984--1990年,年均增幅为18%;而1990--1995年,年均增幅只有07%。五是农产品价格日益逼近世界农产品价格,依靠提价来刺激农业生产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中国靠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方面固然说明了中国农业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耕地负担的沉重!如果仍然局限在这7%的耕地上,中国日渐减少的耕地还能支撑多久?我们为什么不开阔视野,看到我们巨大的海洋潜力,让广袤的海洋奉献海洋食品,也来承担一份陆地粮食压力的重担。海洋与陆地是同等重要的食物生产基地,海洋中含有储量丰富的食物资源。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据有关专家测算,全球海洋每年的初级生产力约为1 350亿吨有机碳,整个地球生物生产力的88%来自海洋。海洋可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上千倍。据有关资料介绍,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鱼类、贝类、藻类、虾蟹类),能满足300亿人的蛋白质需要,目前开发的仅l亿多吨。

海洋不仅可提供大量的食物,而且海洋提供的食物是高质量的食物。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每年人均直接消费粮食只有90多千克,但人均消费水产品却高达80千克,而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只有205千克。据统计,全国有适宜养殖的浅海滩涂3 900万亩,目前仅利用1/4;近海、外海和远洋渔业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不与粮食争地,又不与畜牧争草的渔业资源,提高其生产水平,是开拓新的农业资源、增加食物总量、减少粮食的直接消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总之,21世纪解决国内粮食问题离不开海洋。发展节粮、节地型的渔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耕海牧渔,发展远洋渔业,建设海上菜篮子工程,走海洋牧场化道路以及实施海洋药物、海洋保健食品开发的蓝色工程应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解决人多地少、解决吃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战略工程。

()海洋与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关系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状况是衡量其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和政权是否稳固的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的人口大国,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5年间,我国每年增加劳动人口600万左右。目前农村有12亿左右的剩余劳力,到20世纪末,剩余劳力将增至18亿左右,2010年可能接近3亿。总之,21世纪我国就业压力十分沉重。而21世纪,充分利用海岸带的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加速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能提供相当大的就业机会,提供广阔的生活和生产空间,可有效地缓解人口增长、劳动力过剩带来的就业压力。

首先,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是21世纪吸引和安排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以山东为例,目前全省仅开发了300多万亩浅海滩涂,占可开发利用的l/5,即已直接安排产业劳力100多万人(如果加上间接劳动力数量更大),全国算起来则是一个庞大的就业数字。随着21世纪中国大规模开发海洋,海水增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食品工业、海洋药物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工业、海洋能工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洋采矿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和机械制造业、海洋建筑业以及围绕海洋产业发展起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等几十个行业将得到迅猛发展。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贫困地区的人口必将涌向海洋,汇聚成一支庞大的中国海洋产业大军,成百川归海之势,使21世纪中国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其次,从人口分布居住的角度看,全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多位于沿海地区,世界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l00千米的沿海地区内。而目前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居住人口占全国的40(含沿海省超过海岸带100千米居住人口)。到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50%~6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将达到500800人/千米2,全国18 000千米的海岸线上会出现500个左右不同规模的城市和港口经济区(现在中等以上城市只有几十个),届时,距海岸带l00千米的居住人口将达到8亿~96亿以上,海洋将为21世纪人口居住和劳动力就业开辟新门路。

此外,开发海岛也是解决剩余劳力和吸纳人口的重要出路。历史上第一次向海岛移民开发海疆的高潮是在18世纪到20世纪初。清代中叶(18世纪)以后,边疆统一,秩序安定,生产技术和经济交通条件得到改进,使得以往人迹罕至的海岛成为可以开垦、栖息的地方。于是,中原地区的一部分人口逐渐向海岛扩散,形成近代移民的高潮。从l8世纪到20世纪初,台湾的人口从数十万增至250万,还有l 500万中国人移居国外。我国有6 500多个岛屿,目前有人居住的仅有400多个,岛屿开发潜力非常大。从世界人口分布来看,海岸带及海岛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目前,我国海岸带总体上人口密度较大,但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我国海岛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集中分布的群岛有5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为8万平方千米,其中开发程度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的是香港、台湾和海南岛。台湾本岛面积35 759平方千米,连同钓鱼岛、澎湖列岛、金门本岛等,面积则为36 025平方千米,人口2 100万人,人口密度平均580人/千米2,如果我国全部海岛均达到此人口密度,则可增加人口5 000万人以上。如果把海南、舟山、崇明等大岛建成香港式繁荣都市,海岛在安置就业问题上将会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海洋与国家安全的战略关系

在技术落后、交通条件落后的古代,海洋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秦始皇十分重视边防,但他毋需担心危险会来自海上,因而集中国力在陆地上修建了万里长城,挡住了塞外企图入侵者的高头大马,保证了边塞的安全。随着航海技术的突破,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步伐,海洋成为连接陆地各大洲的通道。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海洋控制世界,抢占市场,掠夺资源。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海洋基本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瓜分和控制。

海域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国土,而且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外部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海洋主权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已呈现出以海制陆的特点,日益影响到军事乃至政治战略格局。海洋不再只是战略争夺的途径,而已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海洋防务日趋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海洋权益的斗争,海洋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目前,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斗争形势正在出现两个重大转移。第一个重大转移是世界斗争的焦点区域将从中东向亚太地区转移。以中国、日本作为主要大国的西太平洋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地区。这一地区与美国隔太平洋相望,与印欧大陆比邻衔接,背负资源富饶的俄罗斯东部区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将是未来控制全球经济、政治的咽喉区域。第二个重大转移是世界斗争的焦点将从陆地向海洋转移。进入20世纪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