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护海的巾帼卫士——记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所副所长张海文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08:16 

在张海文的生命里,海洋始终与她密不可分。儿时的她站在奶奶家老房子的阳台上,让视野越过一片田,便可以看到海。那时海洋对她来说,意味着财富、食粮和嬉戏玩耍。30多年后,她的工作领域面向着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研究范围延伸至全球多个海域,她用法律的武器捍卫着国家的海洋权益。这时的海洋对她来说,是责任和理想。

■ 本报记者 张斌键

2012年,周边海洋热点问题频繁出现,中菲黄岩岛对峙、日本上演“购岛”闹剧、越南颁布“海洋法”、东海200海里以外大陆架部分划界等……为了正确引导舆论,为公众透彻地解析各海上热点及争端所涉及的海洋法等相关背景问题,中央电视台通过官方渠道取得了一份十几名各领域的专家名单,张海文排在这份受邀名单中的第一位。正是这样一次机会,让一直默默从事海洋工作的张海文走到了台前,更多人在了解到国家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的同时,也认识了她。

爱海,儿时的情结

张海文至今仍记得,小时候站在奶奶家老房子的阳台上,让视野越过一片田,便可以看到海。大海陪伴了她整个童年,最天真的欢声笑语都留在了福建的那片海岸上。

赶海,在如今很多孩子已不知是何物的时候,却是张海文脑海里最珍贵的回忆。儿时的她跟着嫂嫂和姐姐们一起去赶海,捡贝壳、捉螃蟹和皮皮虾。在那个物资不算充裕的年代,海洋意味着财富,潮涨潮落之间便不会让人为吃饭而发愁。

福建是一个台风灾害较为频繁的省份,台风带来的风暴增水经常会对沿海防护堤造成决堤的危险。海洋给张海文的另一深刻记忆是村子里半夜敲响的锣声。每当锣声响起,包括母亲、堂兄在内的村民都会被叫上海堤抢险,直到天亮时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那时的张海文还不知道,未来的她将因为海洋,为更多的人尽一份力。

读书,知识改变命运

1975年,张海文以全公社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县重点高中。母亲和祖母开始为她高中的住校生活张罗了起来:新的搪瓷脸盆、新的蚊帐、新的文具,甚至为了装行李,还新打了一个木头箱子。“你要仔细着用,以后上大学还要用呢。”母亲的这句话,至今仍令张海文印象深刻。

上大学,是祖母和母亲很早就为张海文规划好的人生,可当时的张海文却不以为然。由于父亲是军人的关系,作为部队家属的张海文只要高中毕业就可以被分配到当地的国有大工厂就职。

张海文高中生活的第一年,父亲所在的部队迁至浙江嘉兴,除张海文外的所有家人都跟着搬了过去。住校的张海文周末也不用回家了,她彻底“解放”了。“没人管”的张海文开始晚上捂在被窝里看小说,而白天上课时则总是打瞌睡。家人从浙江再回到福建那年,张海文第一次高考失败了。

母亲没有让张海文闲在家里等第二年的工作分配,而是让她拿起书本再次迎接高考。因为母亲的期望,张海文硬着头皮走进了当地高中的复读班。第二年,张海文以紧卡着分数线的成绩考入了华东政法学院。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考入大学对命运的改变有多大。

张海文从小就喜欢海、喜欢船。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她也曾考虑去读海事法方向的研究生。即使后来拿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机会,她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攻读海洋法方向。张海文说:“只要与海有关的我都喜欢。”

1992年,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海文为完成博士论文,来到国家海洋局查阅相关资料,国家海洋权益问题以及相关历史资料,第一次系统地展现在了她的面前,也由此走进了她的生命。

工作,一点都不简单

博士毕业后,张海文便来到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工作。近20年间,她已由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战略所副所长,成为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而今的她,对海洋有着更深的了解与认识,谈及与海洋相关的法律事宜,她可以滔滔不绝。

张海文说,她和她的团队的工作就好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一样。“我们所承担的每一个项目,所撰写的每一份研究报告,都是基于大学里所学的理论,却又不是纯理论的研究,而是结合国家实际来出谋划策。”比如“军舰和政府公务船享有豁免权”,这在大学课本里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并不会特别引人在意了,但对于我国海监船在争端海域执法却具有现实意义。这意味着依据国际法,我国的海监船、海监飞机不能为任何外国所抓扣,也不能任由对方登临检查。张海文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把法理研究落地,为相关海洋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张海文在工作中思考问题永远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每当周边国家做出动作引发海上热点事件,张海文第一反应即是这是怎样的一件事,在法律上会有怎样的后果,对我国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考虑过这些问题后,便会接着考虑如果采取反制措施的话,对方又会怎么样。而在没有突发事件的日常工作中,张海文则要从事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进行预测,以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用。在开展这些研究时,脑子里要始终站着三方——我国、对方国家和其他国家,考虑问题时既要找出对自己有利的依据,也要找到应对不利的说辞,既要保证能够回答第三方的问题,也要尝试说服第三方,而不能完全是自说自话。

每年同步推进几十个项目,意味着张海文平时工作的高强度。这些项目中既包海洋法发展方向的跟踪与研究,也包括全球各海区的海洋争端问题、中国周边国家的海洋问题,乃至预研会发生的相关问题等。由于当今任何一起海洋争端问题都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多个层面,这也要求张海文除法律研究外,对国际关系、地缘政治、战略发展等多方面知识都要涉猎。

夜深人静时,没了其他事务的干扰,对于张海文来说是最适合写东西的时间。一份份决策参考建议,几乎都是张海文在夜幕灯下思琢后的成果。

责任,要对得起“放心”

2012年,张海文作为受邀专家第一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后来,随着“黄岩岛对峙事件”及日本“购岛”闹剧的接连升级,张海文开始在银幕上频频亮相。电视里的她,面对现场直播的节目,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其聪敏睿智的形象给众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海文心里很清楚,电视的另一端不仅有中国的观众,也有日本、美国等其他国家的观众,所以在电视上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有分寸,既不能把相关对策建议都在媒体上公布,也不能对公众说没有任何准备。同时,还要告诉公众政府在维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来帮助解除此前一直存在的误解。面对这些压力,张海文却丝毫不紧张:“都是我本专业领域的事儿,我不会紧张的。”

最令张海文印象深刻的,是她与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记者的聊天谈话。那次聊天,张海文谈到了中国海洋维权工作的相关情况、国家海洋局一直以来所做的维权工作,以及战略所所做的工作等。听完张海文的介绍,那名记者说:“原来还有这么一批人,在默默地做着这么多事儿。”

“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原来所有的人都在关心着、着急着。”张海文感慨到。同时,她也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我们能不能切切实实地尽到自己的责任,我们的工作经得起百姓的放心吗?

忙碌,女儿眼里的妈妈

在家人的眼里,张海文总是忙碌的。张海文说;“如果某一天,我下午6点多钟就到家了,我女儿会很惊讶地对我说:‘今天怎么这么早!’”在女儿眼里,加班加点、出差在外、周末在家架着电脑工作的才是自己的妈妈。如果下班后准时到家,周末在家休息,女儿会觉得很不正常。

事实上,张海文也很希望周末在家做点家务,躺在沙发上用ipad看连续剧,或是做点十字绣的手工活儿。可是她一直没有时间,ipad上的连续剧总是连不完,那幅十字绣至今还没完成一半……
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626/62634.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