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灾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海洋预报工作有质的飞跃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7:08:51 

我国是世界上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着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咸潮入侵等多种海洋灾害影响,每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海底地震事件和各类海洋灾害频发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对海洋预报减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海洋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海洋防灾减灾事业快速发展,海洋观测预报工作得以加强,海洋减灾应急能力得以提高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司长王锋说:“我国海洋预报减灾事业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在预警报、海气和海啸预警等方面有些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完成架构

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是国家海洋局的一项重要职责,国家海洋局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推进在2008年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在严格控制机构设置的情况下,在国家海洋局增设了海洋预报减灾司,其后又在原国家海洋局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加挂了国家海洋局防灾减灾中心的牌子,切实加强了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工作的职能之后,国家海洋局局属相关单位和沿海各省、区、市海洋厅(局)的相关机构也随之得以加强,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南海分局、北海分局和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5个省的海洋管理部门成立了预报减灾处,辽宁、山东、广西3个省(区)的海洋管理部门在环保处的基础上加挂了预报减灾处的牌子至此,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海洋预报减灾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立体观测体系形成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海洋预报减灾观测体系已形成规模,并在每年的海洋灾害发生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岸站、浮标、潜标、船舶、飞机、卫星、雷达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立体海洋观测网,其中包括15个中心站、68个海洋站,管理着105个岸基(岛屿)观测站点、10套高频地波雷达、28套X波段测波雷达、19个锚系浮标站位、6个潜标站位、 2个海啸浮标站位、4套海上油气平台观测系统、75艘志愿观测船,国家海洋局每年开展4次固定海洋断面观测,其海洋站观测系统已基本覆盖我国近海近几年来,除传统观测项目外,二氧化碳、咸潮入侵和海岸侵蚀观测等项目也被纳入海洋站观测内容,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提供了基础数据,各种海洋要素的观测能力有了显著增强由卫星、专线和移动通信等组成的海洋观测数据传输系统和高性能计算机进一步提升了海洋观测数据传输和交换处理能力我国先后发射的3颗海洋卫星中,目前有2颗卫星在轨运行,分别是海洋水色卫星HY-1B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HY-2A前者主要用于我国近海的海冰、赤潮、叶绿素、悬沙等海洋灾害和海洋环境要素的监测,后者主要用于海表面动力高度、海面风场、海浪、海温等海洋环境要素的监测这些都显著提升了海洋观测数据的及时传输和交换处理能力。

预报体系更加完善

目前,国家海洋局在全国共建有1个国家预报中心、3个海区预报中心,全国沿海11个省(区、市)都成立了自己的海洋观测预报机构,国家海洋局所属的15个中心海洋站也全部具备发布海洋预报警报的能力,初步建立了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区预报中心和地方各级海洋预报机构相结合的海洋预报工作体系。这些预报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每天向社会发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大海区的海浪、海温、海流和重点港口潮汐预报,以及西北太平洋海温、海流、海面风场预报和全球海浪预报,每年冬季发布我国渤海及北黄海的海冰预报。在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期间,及时发布各类海洋灾害预警报。

除自上而下的体系建设外,地方海洋部门也加快了海洋预报机构的建设步伐,接近1/3的沿海地市都通过与国家海洋局共建或自建的形式成立了相应的海洋预报机构,对外提供海洋预报服务。

在海洋预报工作体系日趋完善的同时,国家海洋局还加强了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为国家、海区和部分地方预报台配置了14台高性能计算机,最高峰值计算能力达到了每秒26万亿次,建设完成了覆盖国家、海区、省三级的海洋预警报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另外,随着创新海洋观测预报科技支撑体系的确立,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的出现,国家海洋局的预报工作实现了从经验预报到数值预报的跨越,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水平显著提高。

减灾体系基本建立

近年来,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在管理体系、能力建设和运行机制上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职责正在得到全面履行,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在2009/2010年度、2010/2011年度渤海海冰灾害,以及“3·11”日本地震海啸灾害这两次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件中,国家海洋局强化组织领导,及时准确的监测预警和广泛的信息公布,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有效提升了海洋防灾减灾的影响力。

在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中,国家海洋局始终高度重视《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组织各级海洋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及其执行预案,预案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国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沿海地区对海洋灾害的影响越来越重视,已逐步开展了全国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在国家海洋局的组织领导下,沿海各省海洋部门开展了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价、警戒潮位核定、海平面与海洋灾害公报编制发布、海洋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为有效减轻沿海各地灾害损失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硬件和软件建设将不断强化

据王锋介绍,海洋防灾减灾未来几年的工作将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优化海洋观测站网布局,新建一批海洋站(点)、X波段雷达和中程地波雷达站;布设锚系浮标、潜标站位等离岸观测系统;着力加强断面和志愿船观测能力建设。二是突破预报业务体系职责划分难点,进一步完善分级分区的海洋预报减灾体系和工作机制,着力拓展海洋环境专题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建立各种针对重点海域的精细化预报系统,开展面向重点港口、海湾、重大基础设施、关键经济目标和典型人口密集区的精细化预报工作,为海洋经济发展做好服务。三是加强海洋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建立国家中心、海区和沿海各省(区、市)上下统筹的海洋灾害管理体系,全面开展我国海岸防护工程防灾能力调查、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排查、全国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强化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细化开展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评估等工作,为沿海地方政府合理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最大程度规避海洋灾害损失提供决策支撑。四是加大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力度,高度重视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加大投入,提升能力,实现对各类海洋灾害的动态捕捉和预测,确保第一时间作出预警,确保受影响地区的广大社会公众能够第一时间获知信息……
查看全文:http://ocean.china.com.cn/2013-06/25/content_29219192.htm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