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万贝蛤入海 改善生物多样性

来源:陆开雄   发布时间:2013-06-20 10:20:47 

6月9日,位于上海近岸海域一字整齐排开的几艘投放船、监测船上彩旗飘扬,悬挂“保护海洋生态,造福上海人民”“海洋生态修复生物投放”字样的横幅格外鲜艳夺目。当日,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首次启动贝类投放示范,将连续一个月向上海近岸7.5平方公里海域内投放200吨、近5000万只贝壳,旨在修复上海近岸海底生态系统,恢复海底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海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精心选址 开展海洋生态修复
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主任凌宝忠介绍,此次投放区域选取航道、码头、锚区以外等适合贝类生态修复的海域,投放的贝类为修复区主导底栖生物四角蛤蜊和焦河蓝蛤,并按1∶1比例混合。此次海洋生态修复在已成功投放脊尾白虾基础上进行,投放四角蛤蜊逾2300万只,投放蓝蛤逾2200万只,并栽培坛紫菜等海藻面积近万平方米。在这次规模性贝类投放前,中心已对贝类养殖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邀请相关专家就贝类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论证,投放贝类必须是活性良好、无残缺损伤、符合规格的,并在海里均匀播散。上海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是国家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为我国沿海河口和港口海域海洋生态修复积累了经验。
投放项目负责人韩杰工程师告诉笔者,今年中心开展贝类、虾类和海藻等放流、栽培和跟踪监测工作,年初在上海海域投放250多万尾抱卵脊尾白虾,显著提高了修复海域白虾的密度,并已成功产出子二代,海里小虾数量比往年同期有所增加。今年9月~10月,中心还将建立大型不育海藻生态修复示范区,选择耐低盐度和低光照的大型海藻——坛紫菜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多种途径联合修复海洋生态,加强跟踪监测,初步积累了上海海洋环境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和宝贵经验。
多措并举 加强海洋环保工作
上海海域环境受长江径流、钱塘江径流、苏北沿岸流和沿岸排水的共同影响,长江流域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密聚,长江入海污染物总量较高,导致近海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环境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恶化,局部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
近期国家海洋环境公报显示,海水水质劣四类占到一定比例,采取生态修复措施,降低海水富营养化趋势,提高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显得特别紧迫。此次投放贝类对恢复上海近岸海域原优势种群,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较好的作用。对建设生态、绿色海域,繁荣上海海洋经济和对外贸易,保证航运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这是海域使用金取之于海洋,用之于海洋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体现。上海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推动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沿海地区和谐发展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另据了解,上海市海洋局自2009年挂牌成立以来,多措并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成立了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对上海海洋环境连续跟踪监测,对海洋环境风险和突发事件监测评价,实行专业化管理。监测项目涉及水文气象、海水、沉积物、生物等百余项,监测海域面积逾1.72万平方公里,共布设水质站位近300个,沉积物站位近200个,生物站位100多个。二是加强与高校合作,与高校共建生态实验室、依托科研项目开展生态修复试验,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三是由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联合东海预报中心开展了海洋常规预报、专项预报、网上数值预报和灾害应急预警报工作,建成佘山海洋观测站,海洋信息平台一期,包括内网数据平台、外网展示平台和移动应急终端等……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617/88202.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