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昨天,2013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浙江省主场活动在台州启动。
记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浙江在积极实施海洋开发的同时,也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海洋保护意识。沿海地区渔业部门组织增殖放流、宣传教育从娃娃抓起……一系列活动都围绕一个目的:呼吁广大市民拥抱海洋、感恩海洋、善待海洋。
镜头一:浙江海洋渔业局回应“东海无鱼”之说
近期有媒体报道,浙江沿海一带不少渔船早在3月就已回港伏休,整个东海渔场面临无鱼可捕境况,此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浙江海洋渔业局也于近期就“东海无鱼”现象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作出回应:三到六月是渔业资源的春汛期,捕捞状况一直以来就不太理想,不只是今年有这个状况了。渔民的主要丰收季是冬汛期。不过东海资源衰竭是个事实,形势也非常严峻,但还没有到“东海无鱼”的状况。
东海渔业资源衰退原因很复杂。比如,海水污染及大气变化都影响到了鱼类繁殖和数量;海洋捕捞强度过大,捕鱼从业者为经济利益而过度开发渔业资源等。
据浙江海洋研究所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浙江渔场的渔业资源数量、资源结构变动较大,资源的波动加剧,整体资源状况呈逐渐恶化趋势。台州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副队长庞虎林告诉记者,近几年,近海虾大量繁殖,这表示吃虾的鱼少了,是营养级下降的表现,并不是好现象。
据了解,在生产实际中,大宗传统主要经济鱼类如带鱼、小黄鱼、鲳鱼资源密度和渔获产量连续几年下降,鲐鱼等上层鱼类资源波动明显,虾蟹类产量稳中有升,幼鱼、小型低值鱼虾类甚至饵料生物产量大幅上升,即大鱼少了,小鱼、小虾多了,渔获质量越来越差,捕捞效益持续下滑。
镜头二:台州首次投放大黄鱼苗110万尾
组织增殖放流的活动,是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激发了老百姓的资源保护意识。
今天,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在当地的省级海洋增殖放流区开展增殖放流,首次投放岱衢族大黄鱼苗110万尾;6月下旬,将再组织增殖放流梭子蟹苗350万只。
据了解,浙江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进增殖放流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2005年以来,省市各级财政每年也投入3000多万元,购买各种水产苗种。
“十二五”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大海洋生物增殖放流工作。2012年全省共增殖放流各种水产苗种10.55亿(只),累计投入资金3828.48万元,以此来弥补渔业资源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面对东海资源枯竭的困境,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表示,尽管目前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执法力量不足,但仍将继续加大垂直管理,认真研究执法手段,尤其是在岸线环境的保护上,呼吁广大民众关爱海洋,增强匹夫有责的意识。
镜头三:保护海洋 每个人都有责任
目前,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洋保护意识的培养从娃娃抓起,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本次海洋宣传日的分会场活动,昨天的海洋知识“进校园”活动吸引了台州中山小学180多名学生的热情参与。
浙江海洋渔业局的工作人员王晶是第29次南极科考队中一名成员,也是“海洋科普知识讲座”上热情传播知识的使者。她向孩子们呈现出海洋的神秘幻美,她的南极科考经历让孩子们大开眼界:4次穿越“魔鬼西风带”、非同一般的海上“漂流”经历、技术先进的南极科考装备……
讲座过程中,工作人员用有奖竞答的形式,把有关海洋的知识传递给孩子。海洋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富含有机物的生活废水被排入大海,所以要节约水资源,减少废水排放;在南极科考过程中,为了保护当地的环境,队员们不被允许在露天室外抽烟……王晶告诉记者,无论企业、个人还是孩子,是时候意识到保护海洋的重要性,以及清楚认识自己的责任了……
查看全文:http://ori.hangzhou.com.cn/ornews/content/2013-06/09/content_4767847.htm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