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减灾应急防线提升监测预报能力

来源:徐汉文 庄泽彬 陈显志   发布时间:2015-05-20 17:12:34 

徐汉文 庄泽彬 陈显志

在粤东绵延曲折的海岸线边,散落着一些水泥盒子似的房子。每天,伴随着潮湿的海风、澎湃的浪涛和矫健的海鸥,一群人都会来到这样的小房子里给大海测量“体温”和“身高”,感受大海的脉搏和心跳。

这些小房子便是国家海洋局汕尾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中心站)管辖的验潮站、测波室,而这群人就是奋战在基层海洋台站的一线职工,二十几年如一日见证着小房子的风雨变迁。曾几何时,基层海洋台站是偏僻、艰苦、寂寞的代名词,许多人望而却步。为了我国的海洋观测事业,为了获取准确、及时、有效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数据,为了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他们始终和小房子一起坚定地守护在大海身边。

50年过去了,履行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预警预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突发性海洋事件的应急监测等已成为中心站和基层台站的最主要职责,他们也经受住了一次次考验,呈递出了一份份骄人的答卷。

一场盛会,展现预警报实力

2010年11月,第十四届广州亚运会帆板赛被确定在中心站所在的汕尾市遮浪海域举行,中心站主要为亚帆赛提供海洋水文气象观测预报服务,并与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一起成立了“国家海洋局亚运会海洋预报服务中心”,按照2008年奥运会的海洋预报形式开展亚帆赛预报工作。为此,中心站精心制订了海洋观测预报工作方案,筹集资金,加大投入,整合人员技术力量,形成岸站、地波雷达、海上浮标、监测观测船等立体监测网络,开展了海浪、海流、潮高、海水温度等多项目监测工作,并加强了与南海预报中心站的协作。

比赛期间,中心站工作人员密切监测水文环境变化,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将预报信息及时传递给亚帆赛组委会、运动员、安保部门等,为亚帆赛的顺利举行提供了全方位、高水平、高质量的保障服务。在南海预报中心的指导下,中心站出色地完成了监测预报服务工作,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先进集体”。

通过亚帆赛海洋预报服务工作,中心站既展现了工作能力,也暴露出不足。作为地方政府“三防”指挥部成员单位,防范台风风暴潮、海浪、海啸以及其他突发性海洋灾害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中心站紧紧把握为亚帆赛服务的契机,着力在硬件环境设施及软件实力建设等方面加强改进:卫星通讯系统、海洋灾害视频监控系统犹如预报工作的“千里眼”,远程视频会商系统缩短了时空距离,来自台站一线的实时资料采集、传输接收和分析处理、图像合成系统则是预报工作的得力助手。

粤东海域台风多发,海洋预报尤为重要。仅2012年,就有包括“韦森特”等强台风在内的5个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粤东。中心站及时向当地“三防”指挥部、政府办、市应急办、市海洋与渔业局、海事局等涉海部门发布台风灾害警报,其中传真电报437份,手机短信1092条,为当地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技术服务。

一次突发事件,考验应急能力

中心站的预报监测工作不仅仅是面对灾害天气,对于处置发生在海上的其他突发事件同样重要。

2012年3月13日,一艘满载140吨燃油和7000吨浓硫酸的韩国籍货轮“雅典娜”号在汕尾海域沉没。这不仅直接威胁航道交通,而且一旦发生硫酸泄漏或溢油,将会对该片半封闭海域造成巨大的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也会为当地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险情就是命令。当晚,中心站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指挥部署及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的指导下,紧急部署,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连夜编制应急监测方案,确定监测站位、监测要素、调配技术人员、落实监测船只。次日一早,迅速开展监测工作,在第一时间把相关监测数据报送给南海分局及市应急办。在做好监测工作的同时,中心站还积极主动与市应急办、市海事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沟通协调,掌握沉船处置情况。

监测数据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不仅要求监测数据科学准确,而且要快速高效。中心站坚持每天召开应急监测会议,分析讨论当天的监测数据,制订次日监测方案;从人员、现场采样、实验分析过程、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保证发出数据的科学准确;与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专家、“中国海监72”船紧密配合,根据事件发展动态科学调整监测站位、频率和监测要素,以大面监测和定点连续监测相结合的办法,全面覆盖事故可能影响的海域,及时掌握事故海域海洋环境状况变化情况。

自3月13日沉船事件发生至9月27日沉船打捞工作结束,在为期6个月的应急监测工作中,中心站共出动监测船舶150艘次,监测人员1800人次,航行约4000海里,采集样品7580个,获得监测数据58700个,向市应急办报送海洋环境监测情况报告120份,提供《韩国船只遇险海洋环境专题预报》178份,投入监测经费逾百万元。中心站工作人员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加班加点完成工作。尤其是在沉船初期的三四月,冷空气频发,海况较差,许多人虽连续多天出海,却从不叫苦叫累。

2012年12月3日,广西钦州籍一艘货船与香港籍渔船在汕尾甲子海域发生碰撞,造成货船沉没,9人失踪。中心站迅速提供了事故海域的海流、海浪、潮汐和海面有效能见度等预报信息,并积极配合汕尾市应急指挥中心进行人员搜救、船只打捞。

如果说中心站应对沉船事件提交了合格答卷的话,那么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正是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断转变和调整职能,面对赤潮、海上溢油、石化区爆炸致污染物入海等应急事件的一次次“练兵”,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思想上更加重视,组织上加强协调合作,中心站技术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软硬件兼顾的能力建设

近年来,《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中国海洋观测网总体规划(2011~2020)》《全国海洋预报体系建设方案》《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业务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要求优化充实海洋观测站网布局,提升预报服务水平,提高监测能力,拓展监测领域,发展人才队伍,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环境风险防范、社会民生利益和沿海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面临新形势,中心站清醒地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把加强装备能力建设、提高技术能力、提高管理水平等摆在突出位置。

以资质认证促进业务工作全面发展。2002年,中心站首次通过了计量认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截至2012年通过评审项目7大类82项;2008年获得海域使用论证乙级资质证书;2012年取得专项海洋环境预报服务乙级资质证书。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技术水平。相比10年前,中心站在引进人才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占65%,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25人,拥有硕士学位人员5名。同时,通过建立机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中心站设立了“创新基金”,对青年科技人员加以鼓励扶持,几年来共有14人次参与“创新基金”项目的申请。大力推进绩效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建立业务人员技术档案,推动技术人员能力提升。定期开展业务考核,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加强装备建设。2011年10月,中心站新业务楼圆满落成,占地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集观测、预报会商、实验室、办公于一体。特别是业务楼的实验室,具备宽敞明亮的实验分析环境,配备了原子灾光、原子吸收、测深仪、溶解氧自动滴定仪、显微镜、海流计等一批新型仪器设备。几年来,中心站承担了多项国家指令性海洋环境监测任务,为行政管理部门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以台站升级改造为契机,筑牢防灾减灾防线。“十一五”以来,中心站升级改造了下属南澳等6个台站,正在建设3个台站,并将增加5个测点。观测点不断加密,观测项目不断增加。改造和新建的台站突显各自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海洋水文气象观测、防灾减灾的前沿作用。

散落在海岸线上的明珠

在美丽的红海湾畔、遮浪半岛岬角上,矗立着一个台站叫遮浪站。它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东北面临碣石湾、西北面接红海湾,向南伸入浩瀚的南海。它还拥有“显赫”的身份,不仅是南海分局的示范站,更是我国海洋主体观测网中重要的岸基站之一。

新世纪以来,通过对其观测设施、业务用房、配套设施等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遮浪站已成为观测项目齐全、设备先进、人员专业、环境优美的基层观测站。未来,它将把扩大海洋观测规模,丰富配套功能,切实提高海洋观测、防灾减灾能力和科研水平作为其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如今,遮浪站已成为南海分局业务培训和科研合作的标杆。2011年,遮浪站首次举行了全国海洋台站观测业务培训班;2012年,南海分局两次在遮浪站举行应急监测车操作技术培训。另外,还与武汉大学开展S波段雷达测波合作项目、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

多年来,遮浪站在遥测波浪浮标投放、维护、运行管理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仅2012年,浮标在海上有效运行天数达到300天,创同类海洋台站浮标投放佳绩。同时,保证浮标在历次台风天气下充分发挥作用。2009年7月,当第6号台风“莫拉菲”逼近汕尾时,遮浪海面风速已超过40米/秒,浮标测得海上最大波高已超过8米。这一波高数据为海洋预报部门及时发布海浪预警信息、沿海政府部门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

矗立在南澳岛上的南澳站同样因地而建,与大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南澳站不仅设备先进,更成为南澳岛海岸线上的亮丽景观。南澳站在改造工程中建立了海滨气象观测场、海平面监测站(验潮井)、海洋与大气通量交换监控雷达站、国家GPS观测网点等,为实现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全天候观测、全球海平面变化观测、全天候大气与海洋二氧化碳通量监测以及GPS网全天候观测奠定了坚实基础。南澳站人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发挥专长及前沿优势,驻扎南澳,服务南澳。

汕头站位于粤东经济大市汕头经济特区,这个2003年才揭牌成立的“小年轻”,当年便成为汕头市唯一综合技术能力达到国家计量认证标准、具备向社会公众出具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能力的海洋环境污染常年监测站。依托汕头站而建的汕头海洋预报台建设了视频会商系统,可直接和南海预报中心、汕尾海洋预报台进行视频会商,切实提高了台风防御期间的观测预报能力。

汕尾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一点一滴的变化,都是海洋人用辛劳与智慧换来的。这些变化展现出来的不仅是海洋站的成长轨迹,更是国家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大战略下,布局监测预警网络,筑牢防灾减灾防线,中心站员工深感责任更加重大……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530/87825.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