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中国海洋维权思维已改变 正在化被动为主动
原标题:中国的海洋新态度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雍兴中 特约撰稿刘文平 实习生田香凝
军委主席习近平两次视察南海舰队,都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关键词:强军梦。
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对于军队和军人来说,这是一种“思维底线”。
近来,《简氏防务周刊》注意到,井冈山舰——这艘中国海军071型船坞登陆舰的诸多细节,在中国电视节目中不断披露。
2013年4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三亚海军基地时,登上了井冈山舰。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12月8日和2013年4月9日,习近平两次视察南海舰队,都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关键词:强军梦。透过这个词汇,新任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清晰的治军理念,也表达了中国的海洋新态度。
“把理想融入强军梦”
习近平登上井冈山舰视察的前一天,他在琼海市潭门镇登上了当地渔民的渔船。“出海打鱼安不安全?”
这句问话被视为一个不容置疑的信息——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潭门镇是海南所有去南中国海的渔船出海港,习近平看望的渔民,大半生都在南海上捕鱼为业。
在南海舰队视察期间,习近平强调“把理想融入强军梦”,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
“中国崛起的主要威胁是来自海洋,中国需要一支‘大海军’,中国如果没有海洋崛起,就不会有国家崛起。”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说,习近平把中国梦和强军梦结合,是强调“民族复兴”和“军事复兴”的关系,为推进中国“强军大业”,提供了战略理据。
3月的南沙海域,一场“舰、机、艇、舟、兵”五位一体的立体登陆演习中,井冈山舰是其中的主角,在“登岛”演练中,其作战能力得到全面展示。
“此次针对性训练,有效检验和锤炼了编队基于信息系统的远海体系作战能力,为能打仗、打胜仗奠定了坚实基础。”编队指挥员、南海舰队司令员蒋伟烈说。
这次完全模拟实战的演习,称为“背靠背”对抗,细心者不难将这次南海舰队远海训练,与稍后的美菲“肩并肩”军演联系在一起。
与“能打仗、打胜仗”相伴,海洋新风不仅体现在战略和军事上。
今年的“五一黄金周”,海南“椰香公主号”邮轮搭载两百多名游客,完成了首次三沙游。首航行程前往了西沙群岛鸭公岛和全富岛,被认为是中国在南海维护主权的标志之举。
这一行动上承三沙市的设立,至此,经济开发、行政执法和军队亮剑,已经形成了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三板斧”。
与中国态度相对的,是南海的波诡云谲。一份三沙旅游的出团计划书就审慎地写道:“西沙旅游涉及天气、军事、外交等各种因素……由于人力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旅游者到达西沙海域后,无法登岛参观,旅行社不承担责任。”
5月9日,台湾“广大兴28号”渔船在南海的渔业重叠海域,遭到菲律宾公务船枪击,事件造成一名渔民身亡,两岸震动。为所谓“人力不可抗因素”,做出一个血腥的注脚。
不难理解,在周边海域频出状况的态势下,中国海军的每一个动作,似乎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外部作用点。
“在海上权益的战略博弈中,中国已经开始摆脱长期的被动状态,掌握战略主动权。”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说,最近的10至30年,将是中国的战略转型期,应该发挥战略创新的主动性。
“自信源自实力”
外界正在不断嗅到中国海军更加自信的信息。
5月10日,中国海军首支舰载航空兵部队在渤海湾畔正式组建,这是中国航母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渤海湾的风浪,似乎扰动了印度洋的海流。5月11日,印度首个配备俄制米格-29K/KUB舰载多用途战斗机的303“黑豹”中队正式列装。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在仪式上表示,这一舰载机中队将大幅提高印度海军航空兵的战斗力。
这两支部队前后脚地组建,一次相隔不到24小时的巧合,原因在于两国海军各自均有长远的航母发展规划。就中国而言,2011年2月就已着手筹建舰载航空兵部队,在辽宁号服役近8个月后正式建立,实为顺理成章。
“辽宁”号航母未来的远航,同样引发人们对中国海军的关注。
4月25日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就“中国航母下一步远航计划”表示,航母不是“宅男”,不可能总待在军港里面,因此将来航母肯定是要去远航的。
与多年的刻意低调不同,今年年初军队的许多变化备获赞誉:中国军队主动公开军队番号,预告了全年全军训练任务,随后又公开了各军种编制情况……
“自信源自实力。”国防大学教授韩旭东评论说,近年来我国海军的武器装备在军队整体建设中,得到了更大的重视,我国对周边的防卫力量有了明显提升。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海军正在化被动为主动,对周边态势的思考也更显积极。中国地效翼船的突破,正是这一思维转变的例证。
4月下旬,中国第一艘海洋地效翼船在南海海域试飞成功。这艘新型CYG-11型地效翼船引起外界关注,更在于中国选择地效翼船的原因。
地效翼船俗称会飞的船,是一种利用地面效应可在低空实现高速航行的飞行器。其速度高于舰船,载重比高于飞机,最大的优点是无需建造大型跑道,可避开雷达和声呐扫描。
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地效翼船并不重视,俄罗斯也持相同态度——尽管地效翼船就是由前苏联率先研发的。究其原因,地效翼船速度慢于飞机,在航程、承载能力和武备方面,又远逊于舰艇。舰艇和飞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达成军事目的,因此外军并未对地效翼船发生浓厚兴趣。
而在中国,存在主权纠纷的岛礁体积过小,不能建机场,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令地效翼船的优势凸显。俄罗斯之声网站报道认为,中国面临西方没有的地理条件,有望成为全球地效翼船研制中心。在国内,地效翼船也被媒体冠以“维权利器”的称号,维权之地,直指南海……
查看全文:http://ocean.china.com.cn/2013-05/24/content_28922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