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人类数百年的开发,陆地矿产资源日益枯竭,迫使人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深海。随着探矿技术的发展,目前全球已探明数百座蕴藏丰富资源的海底矿山,价值超过数万亿美元。然而,在海底探矿、采矿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其生态风险也不容小觑。
海底采矿方兴未艾
海底热液矿床是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深海资源,在世界大洋水深数百米至3500米处都有分布,主要蕴藏在水深2000米的大洋中脊和地层断裂活动带,是一种具有远景意义的海底多金属矿产资源。
随着人类对海底资源认知的不断加深,在海底热液矿床中,一种名为海底大块硫化物的矿产受到矿业企业的关注,目前进入该领域的大型企业主要有两家——加拿大鹦鹉螺矿业公司和澳大利亚海王星矿物公司。16年前,鹦鹉螺矿业公司宣称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约2000平方英里海床拥有开采权,迈出了全球海底矿山“势力划分”的第一步。
尽管目前勘探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在技术上仍存在难题,而且商业上也并不可行,但是许多国家和跨国公司已开始进行勘探开发海底资源的试验和准备。以韩国为例,有分析认为韩国获得的海底采矿区域如果每年开采30万吨,可以持续20年,将会为韩国带来巨大的收益,是韩国下一代战略性资源储备。
尽管迄今仅有日本、新西兰和瓦努阿图几个国家立法同意有关海底大块硫化物海洋采矿业的勘探活动,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矿产品需求的不断加大,未来将有更多的国家进入海底采矿这一新兴领域。
海底采矿存在生态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热衷的海底探矿、采矿作业活动也给海洋带来很大的生态风险。目前,加拿大一家公司正在进行世界首次海底金和铜金属的商业开采活动,开采地点定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马内斯海底盆地。
由于海底的火山活动,这个区域内形成了大量的“黑烟囱”。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科学家还认为生命的维持一定需要阳光,但是在发现这些“黑烟囱”后,科学家认识到,生命还可以依靠热能和化学能而存在。由于海洋的历史基本等同于地球的历史,这些“黑烟囱”附近的环境可能是地球最古老生命的栖息地。
目前,海底采矿一般采用直接露天开采方式,采集海底平面以下20米的沉积物,通过使用遥控操作的水下采矿切割机,每年可将200万吨矿石运上水面。因而这些海底露天矿在采矿及运送过程中所产生的数量巨大的沉淀物将污染海底生物的生存环境。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态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日益发展的海底采矿业将给海底珍稀生物体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许多科学家认为,海底原生环境及原生生物体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在海底“黑烟囱”附近大量开采硫金属沉积物,将促使喜好硫的细菌以及昆虫大量繁殖,这将对海底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采矿过程还会将深海浓缩营养物提升至海洋表面营养物相对缺乏的区域,刺激海洋表面海藻繁殖,从而污染捕鱼业赖以生存的水域。通过洋流,营养物将漂流到其他海域,破坏海洋食物链和生态系统。这样带来的问题是,虽然一个国家有权在其领海内开发自己的资源,但国际环境法规定,这样的开发不能对其边境以外区域的环境安全造成影响。
通过科学和法律降低风险
目前,规范海底采矿业的法律法规并不多,有些国家甚至根本就没有。因此,各沿海国现在就应该采取行动,通过科学和法律手段,保护这些敏感的生态系统,尽量降低海底采矿对环境的影响……
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513/87279.s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