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正快速提升——专访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司长王锋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16:10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但同时也是孕育多种海洋灾害的温床。近年来,风暴潮、海啸、海冰、海平面上升等海洋灾害的发生,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中都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值此“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司长王锋。

海洋防灾减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记者:目前,我国在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机制建设方面有哪些进展?

王锋:近年来,国家海洋局与地方各级海洋主管部门一起,不断完善海洋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扎实推进海洋观测、预报、减灾业务工作开展,推动了海洋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从1965年成立国家海洋预报台至今,经过48年的不断努力,我国海洋防灾减灾管理体系日臻完善。我国的海洋观测台站从无到有,管理架构日臻完善,海洋预报实现了从经验预报到数值预报的飞跃。为了适应海洋防灾减灾形势的需要,2010年又成立了国家海洋局减灾中心,进一步拓宽了海洋防灾减灾领域。2012年,《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并正式实施,为进一步建设海洋观测体系、提升海洋预报能力奠定了法制基础,有力推动了海洋预报减灾基础能力建设。

我国现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岸基、海基、空基、天基的海洋立体观测网。立体观测网包括海洋站观测系统、雷达站和GPS站系统、浮标系统、断面及船只观测系统、航空遥感观测系统、卫星遥感观测系统以及其他观测系统等,通过立体观测网获取了大量长时间序列的风、浪、潮、流、温、盐、湿、压数据,数据获取能力明显提升。

我国的海洋预警报体系逐渐完善。国家海洋局拥有2个国家级预报机构和3个海区级预报机构,下属的16个中心海洋站也全部具备发布海洋预报警报的能力。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推动下,全国沿海11个省(区、市)和超过1/3的地级市都成立了自己的海洋预报机构。

另外,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海洋预警报产品系统和可基本满足不同需求的海洋预警报服务系统。目前,国家海洋预报台每天向社会公众发布全国的海浪、海温、海流和重点港口潮汐预报,西北太平洋海温、海流、海面风场预报和全球海浪预报,冬季我国渤海及北黄海的海冰预报;在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期间,发布各类海洋灾害预警报。海洋气候预测工作有序开展,定期发布厄尔尼诺/拉尼娜长期预测和海洋环境、海洋灾害趋势预测。同时,为海上维权、渔业生产安全、南北极科学考察、远洋运输以及近海海水浴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上搜救和海上各种活动提供专题预报。

我国海洋减灾体系建设一直有序开展。其中,海洋减灾基础工作扎实推进,自1986年以来,国家海洋局每年向社会发布《海洋灾害公报》和《海平面公报》;根据海洋防灾减灾形势发展的需要,修订并实施《警戒潮位核定规范》(GB/T 17839-1999),制定并出台《警戒潮位核定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新一轮核定工作;全面启动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编制并实施相关技术标准,开展国家尺度区划和省、市、县三级区划试点工作。开展海洋灾情调查评估与报送,及时准确地对海洋灾情影响范围、损失程度等进行调查,对海洋灾情影响进行分析评估,报送灾情数据,编写灾情调查评估报告,及时上报国务院应急办和国家减灾委。

每年“5·12”防灾减灾日和“6·8”海洋宣传日,全国各级海洋部门都积极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宣传,组织沿海各地通过海洋灾害应急演练、举办防灾减灾培训、制作海洋灾害专题片、发放海洋灾害宣传手册、建立海洋灾害防御知识网站、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提升了全社会的海洋防灾减灾和风险防范意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

海洋灾害强度和损失呈上升趋势

记者:近年来,在我国着眼海洋、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同时,因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备受关注。未来我国海洋灾害风险将面临怎样的趋势?

王锋:我国海洋灾害的强度和损失呈上升趋势,这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我国海洋灾害强度有增加趋势,二是经济损失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三是沿海海洋灾害脆弱性呈增大趋势。

据最新的研究结果,由于全球变暖,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的个数可能会减少,但是,强度和登陆台风的个数有可能增加,这就意味着沿海遭遇风暴潮袭击的可能性将增加,而且其破坏性也将加强。这一结论与我国近20年风暴潮灾害统计结果也是相符的。

统计过我国沿海地区近20年来共发生的117次风暴潮等级后可以看出,我国近海6级以上大风发生的频率呈增加的趋势,与之对应的是,近海灾害性海浪也在增加。海冰的变化趋势波动性较大,但是考虑到最近10年黄渤海海域海上工程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冰灾害带来的损失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随着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大量经济产业要素和人口向沿海聚拢,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沿海地区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平均超过100亿元。

另外,各类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沿海工程项目的审批和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对海洋灾害风险考虑和评估不足的问题。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作为依据,沿海地区大量的核电站、大型石化基地、储油基地等设施规划存在海洋灾害风险隐患;已建和在建的沿海工程设防标准和实际防御能力是否满足区域内海洋灾害应对需要,没有专门的风险评估技术体系进行理论指导,一旦发生重大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灾害设防和立法管理能力需齐头并进

记者:面对频发的海洋灾害,预警与应对已成为我国海洋预报减灾工作的重点。您认为我们急需提升哪些能力?

王锋:首先,海洋灾害设防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要进一步加强警戒潮位核定这一重要基础性工作,有些岸段没有核定警戒潮位,这对风暴潮的预警报发布带来极大的困难,而有些岸段虽然核定警戒潮位,但设防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海洋防灾减灾工作需要;要加强沿海“生命线”工程、重点城市和重要产业园区等重要保障目标的防御能力,如核电、油气田、石化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一旦遭遇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影响,有可能对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要加强重要渔港等承灾体的设防能力,目前亟需将渔港防御能力评估纳入区划工作中统筹考虑,开展不同渔港的防御能力定级、容量评估和精细化预报服务工作。

其次,数据和产品保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利用观测系统采集、积累的数据,利用精细化预报、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沿海大型工程海洋风险排查等工作所积累的沿海地区基础地理信息,开发精细化辅助决策产品以及风暴潮漫堤预警报新产品,有利于海洋防灾减灾设防能力的提升和强化。但由于体制性障碍,缺乏数据交流、共享机制,减灾辅助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海洋观测和调查资料等基础数据的获取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开展面向重点保障目标的精细化预报服务,是今后一个时期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对于整个预测预报体系而言,必须转变观念,以两个服务为牵引,开发适合地方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的精细化预报产品和辅助决策服务产品。

第三,海洋减灾业务体系亟待加强。我国的海洋减灾业务主要集中在观测预报领域,由于海洋减灾工作起步较晚,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海洋减灾机构尚不完备,限制了海洋灾情管理体系的建立;海洋灾情调查评估体系尚未健全,灾情报送渠道不够畅通,缺乏专业化调查评估队伍;海洋灾情统计业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四,海洋灾害风险转移机制有待进一步确立。我国目前的灾害管理责任主要由政府承担,政府在各种灾害管理上的投入巨大,但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补偿方面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保险在灾害补偿中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
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509/87208.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