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蓝色经济大潮 威海工业新区5周年发展纪实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2008年4月,威海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决定“举全市之力”打造新兴经济发展板块和新型城市化建设承载区,将市中心向南部扩展,威海工业新区应运而生。
成立后的工业新区高举科学发展的伟大旗帜,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甘于奉献,豪情满怀地踏上了实干激情创业之旅。
肩负着威海市委、市政府的期望,借助蓝色经济区建设大潮,工业新区紧紧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信息、海洋科技开发、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择商选资,加快项目推进,狠抓企业培育,高起点构筑产业未来。短短5年时间,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迅速崛起。
威海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在威海“一体化发展”全新构架下,工业新区成为“两轴支撑”向南延伸一轴的重要节点。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新区领导班子勇担“二次创业”重任,掀起了新一轮创业热潮,各项工作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5年阔步前行
激情创业不止步
这5年是波澜壮阔蓬勃发展的5年,是激情创业甘于奉献的5年。
回首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人们不难发现,工业新区在“白纸”上描绘出了宏伟的画卷:基本实现“十通一平”,承载能力和配套水平大幅提升,发展框架全面拉开;经济实力一年一个大跨步,跨进了全省省级开发区第一方阵;民生事业蒸蒸日上,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凝结了新区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体现了他们“激情创业率先发展”的新区精神。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资金短缺是工业新区开发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对此,新区管委不等不靠,创新思路,大手笔运作。他们采取BOT融资、加强银企对接等模式,在新区成立当年便成功吸引了8亿多元的社会资金,拉开了大建设大开发的帷幕,此后不断加快新城建设步伐,夯实根基。
回想创业之初,区建设局副局长林刚说,有了资金支持就要加快建设,他们整天泡在工地上,没日没夜地工作,由于新区管委刚刚成立,机构并不完备,普遍都是一人兼多职,“总感觉有干不完的事,一直在等着我们去处理,大家都恨不得一个人分成几个人去干。”
据林刚介绍,新区首先打通的是开元路、台湾路、嘉兴路等基本干道,中心区园区的道路通了,但通往蔄山、汪疃镇的道路还没通,要想实现一体发展就必须解决交通问题。于是,被工业新区管委称之为“1号路”的江苏路,于2008年7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也就是在这一年,工业新区拉开了大路网建设的帷幕,全年破土动工建设5条主干道路,道路总长8.8公里。
“2010年,江苏西路建成通车,近日,贯通工业新区三镇的江苏中路打通,303省道新区段也重新大修。”林刚自豪地说,2011年,高速东辅路等5条全长2.1公里的道路建成通车;2012年,总投资1.3亿余元,新建或改造了包括常州路、金华南路、云南路东段等在内的9条全长35公里的道路,进一步拓展了中心区路网框架。
建区以来,工业新区全区共建成主、次干路及支路69条,总长176.03公里,总面积318.33万平方米。2013年,工业新区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高标准实施新俚李线路基工程、303省道大修等一批道路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路网建设。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和生活用电量激增,而原来设计的变电站已运行多年,设备老化,不时出现设备故障;同时,由于线路老化,输送能力不足,供电质量也满足不了新区发展的需求。这成为制约新区发展的瓶颈。
“企业和百姓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工业新区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新区供电部门开始将一份份改造新区电网的请示送达省供电公司,改造方案得到批复后,供电部门马上与施工队伍达成协议,着手施工。为保证施工的速度和质量,新区供电部门的领导和技术员经常住在工地上进行督导,架设线路的施工队伍常常从早上5点半开始施工,一直干到晚上9点半才收工,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电网改造完毕。
截至目前,工业新区累计投入30多亿元,按照产业发展及城市需求建设基础设施,目前以开元路、江苏路、浙江路、台湾路等为骨干的公路网络框架已经形成,建成污水处理厂、净水厂、热电厂、集中供热站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实现了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热力、通信、有线、宽带、场地平整等“十通一平”;同时,绿化、亮化、美化建设高标准推进,全区面貌焕然一新……
查看全文: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3-04/25/c_115532533.htm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